薩都刺
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
明月麗長空,水凈秋宵永??。悄無蹤、烏鵲南飛,但見孤鴻影??。
自離邊塞路,偏耐江波靜??。西風鳴、宿夢魂單,霜落蒹葭冷。
上片專說“泊吳江夜見孤雁”之事。前兩句點明題中“泊吳江夜”四字,交待“見孤雁”的環境、背景:明月在天,把高遠的夜空裝點得分外美麗,月光下是一江澄凈的秋水。詞人感到時間過得很慢,秋夜顯得格外漫長。“秋宵永”的“永”字,浸潤著詞人主觀的感情色彩。他夜不成眠,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長,因而才佇立船頭,放眼夜空。后兩句點明題中“見孤雁”三字,這是詞人佇立船頭時的進一步的發現。在這浩瀚的夜空中,詞人說見不到南飛的烏鵲的蹤影,所能見到的只有孤飛的鴻雁的影子。“烏鵲南飛”,系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面上看來,引用曹操的詩句,只是出于寫景的需要,因為同樣是月明之夜,很容易產生有無烏鵲南飛的聯想。而在思想深處,則是基于對曹操詩的感情上的共鳴。清人沈德潛在評論曹操《短歌行》時就說過,此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古詩源》)。正是這種“無所依托”的失落之情,使薩都刺聯想起了曹操筆下的有關描寫。“但見孤鴻影”句,直接著題,“見孤鴻”即“見孤雁”。至此,題中所敘的內容都已有所交待。在作者所展示的情景中,長空的空闊高遠與孤雁的形單影只形成強烈的反差,不難令人想見此時獨立船頭的詞人孤寂落寞的情懷。
下片專說孤雁,從過去說到未來。前兩句說孤雁的過去--它從北方邊塞飛來,在江河上孤獨地飛,忍受著難耐的寂寞。雁是候鳥,孫楚《雁賦》說它“迎素秋而南游,背青春而北息”。每當秋季來臨時飛向南方,春天開始時飛往北方。此詞作于秋季,“自離邊塞路”,正是說這孤雁“迎素秋而南游”。“偏耐”句,純出于詞人的想像。所謂“偏耐”,是說異乎尋常地能忍受。其實,孤雁無所謂寂寞,談不上“偏耐”與否;這里是亦雁亦人,借雁說人,抒寫的是詞人離開北方南下過程中的切身體會。后二句收束全篇,繼續寫雁,從眼前說到將來:秋風嗚嗚,夜里做夢,夢魂深感孤單;到下霜時分,孤雁棲息的蘆葦蕩將愈加寒冷。“蒹葭”,蘆葦。《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霜落蒹葭冷”,從時間(霜秋)、地點(江灘)兩面言孤雁于深夜棲止于蒹葭叢中之困境,從中透出詞人對自己前途難卜的憂慮。從“偏耐江波靜”到“宿夢魂單”,是從意識控制到潛意識的發展。“偏耐”是意識控制,“宿夢魂單”是意識的失控,是不自覺的潛意識的表現。這樣,下片既從過去寫到未來,又從意識控制寫到潛意識的表現,相當全面地寫出了孤雁的處境及其心態。而與此同時,也就較為全面地表現了詞人自己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以及對前途的憂懼之情。
上一篇:劉因《念奴嬌·憶仲良》詩詞選鑒賞
下一篇:薩都刺《小闌干·去年人在鳳凰池》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