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詠懷篇
登高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傳統,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經流行。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登高賦詩成為詞人日常生活中的雅興,登臨詠懷成為歷代詩歌創作中經久不衰的題材。每一次登高臨遠,文人總是思緒萬千、心潮起伏,或睹景懷人、表達思鄉之情,或吊古傷今、抒發身世之悲,或憂慮國事、感慨興亡滄桑,尤其是南宋詞人多表現懷念故土之情,極大地深化了這類詞的情感世界,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藝術上,由于登高望遠,觸目興懷,逸懷浩氣,因此作品大多境界開闊,感慨深沉,氣勢也較為雄壯;文人往往將內心特定的情感投射到特定的自然物象中,采用點染、襯托、暗示等手段來傳達深沉曲折的“登臨意”,使情感表現得委婉含蓄,意蘊豐富,同時在情景交融中形成獨具魅力的意境。
王安石詞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臨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目睹時弊,有匡世之志,主張改革政治。宋神宗時王安石為相,執政期間,他積極推行新法,以期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由于保守派反對,成效不顯著。王安石重視文章的社會意義,主張“有補于世”。王安石詩、詞、文皆工,其詞不多,但能不受前人綺靡風氣的影響,詞作剛勁豪放,感慨深沉,別具面目,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傳世。
上一篇:《田園生活》宋詞鑒賞
下一篇:《相思愛情》宋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