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金代文學家??。字用章,自號鶴鳴老人??。澤州晉城(今屬山西)人??。
聞蔡州破
不周力摧天柱折,陰山怨徹青冢骨。
方將一擲賭乾坤,誰謂四面無日月?
石馬汗滴昭陵血,銅人淚泣秋風客。
君不見,周家美化八百年,遺恨《黍離》詩一篇!
這是一首為金朝滅亡而唱的哀歌。蔡州屬金南京路,地處淮水支流汝水上,南與宋接壤。金天興二年(1233)六月,在蒙古大軍的壓迫下,金哀宗倉惶出奔蔡州,進行最后的抵抗。同年八月,蒙古與南宋聯(lián)軍攻蔡,金軍抵抗三月,城破,哀宗在幽蘭軒中自縊而死,金朝自此滅亡。詩人此時正隱居于嵩山,聽到蔡州城破的消息,無比悲傷嘆惋,寫下了這首催人淚下的詩歌。
詩的起句用共工與顓頊爭帝的典故,意在說明蒙古大軍攻金,使金王朝迅速土崩瓷解,其氣勢正同共工怒觸不周之山一樣兇悍,并暗喻蒙古統(tǒng)治者企圖稱霸天下的野心。第二句用昭君和番的典故,實際上是借忍辱負重,含冤而逝的公主形象,表達了金朝人民共同的怨憤之情。金宣宗貞祜二年三月,當蒙軍圍困中都之時,宣宗曾將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從而換得金、蒙講和。然而,用公主和親只能換取暫時的安定,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爭端。盡管公主們的尸骨已拋荒異域,但金、蒙間的戰(zhàn)事仍然不斷,以至于金朝壘面覆亡。面對如此悲慘的結局,不僅那埋在青冢下的公主們怨憤交加,那千千萬萬為國捐軀的英靈亦不得瞑目,“怨徹”二字集中概括了亡國后人民的悲憤心情。
三、四兩句“方將一擲賭乾坤,誰謂四面無日月”,寫金哀宗倉惶出奔蔡州的狼狽處境。哀宗出奔前,曾召白華問計,白華說:“以今日事勢,博徒所謂孤注者也。孤注云者,止有背城之戰(zhàn)。為今之計當直赴汝州,與之一決,有楚則無漢,有漢則無楚。”(《金史·白華傳》)這堅定了哀宗孤注一擲、尋機與蒙軍決戰(zhàn)的決心。哀宗從汴京出奔后,先往歸德,又聽說蔡州城堅池深,兵多糧廣,于是又遷蔡。哀宗到蔡州后,即派使赴宋借糧,希望與南宋聯(lián)合抗蒙。他認為:“大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金史·哀宗紀》)但宋理宗與多數(shù)朝臣們認為:“國家之于金虜,蓋萬世必報之仇。”(《宋史·真德秀傳》)于是宋與蒙古達成聯(lián)合滅金的協(xié)議。天興二年八月,蒙軍由塔察兒率領,宋軍由孟珙率領,聯(lián)軍攻蔡,蔡州城被圍如鐵桶,圍城中的金哀宗就如日暮途窮的西楚霸王項羽一樣,陷入四面楚歌的窘?jīng)r之中了。
五、六句“石馬汗滴昭陵血,銅人淚泣秋風客”,亦是借漢、唐典故寫蔡州城玻時的慘狀。蔡州糧盡時,金哀宗下令殺廄馬五十匹、官馬一百五十匹給將士食用,金廷的軍馬,像唐太宗的“六駿”一樣,為金廷灑盡了熱血。蒙軍入主,將金朝宮室擄掠一空,并強令宮人播遷,這情景如同“銅人辭漢”一般,令人悲傷欲絕。將士們的血,宮人們的淚,和歷史上已經(jīng)覆亡的王朝一樣,既悲壯慷慨,又哀苦凄切。
結句“君不見,周家美化八百年,遺恨《黍離》詩一篇”,是作者對金朝滅亡發(fā)出的嘆惜和哀惋。昔者周王朝推行仁義教化,轟轟烈烈八百年,一朝覆亡,只有一篇《黍離》詩為其哀嘆不已;如今阿骨打建立的金王朝,慘淡經(jīng)營了一百二十年,已臻于漢化,卻不幸淪亡作為金朝遺民的詩人,也只有像周朝亡國的大夫一樣,為逝去的王朝唱起一曲無盡的挽歌了!
上一篇:《楊允孚·灤京雜詠(錄三)》詩詞選鑒賞
下一篇:《李汾·雪中過虎牢·睢陽道中》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