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那個戎裝的年輕女子跳起舞時,六歲的杜甫一下子就震驚了。
觀眾圍成了一圈山峰,只在中間留了一個空地。那里搭著高高的舞臺。和一切耍把戲的一樣,鑼鼓是少不了的,哐哐哐哐,咚咚咚咚,震天響地,吸引滿街市上的人去看。觀眾都是喜歡熱鬧的,看著舞臺上的旗幡,七嘴八舌,吵吵嚷嚷,說的都是公孫大娘的威名。
可是,等公孫大娘真的出現,一切都安靜了。
她是一個年輕的女子,面容嬌美,額頭包著紅羅帶,身上穿著棕色的皮革軍裝,肩上披一條紅綾,腳上是一雙皮靴,手持長劍,整個人苗條,矯健,安靜地站著,作了個揖,站直以后,目光如電,向四處一掃,所有人都有種被風浪吹到的感覺。
忽然,鼓聲又隆隆地響起來,像平地炸起了春雷。那女子一個縱身,輕捷地跳到高處,手中的寶劍劃開一道電光,繼而越舞越快,陽光落在劍鋒上,就像太陽被后羿射落了,在地上迸裂,火光往四處飛濺,讓人目不暇接,只覺得眼前都是劍光,不由驚心動魄。杜甫似乎來到了激烈的戰場,處處是刀光劍影,處處是喊殺聲。
再看那女子,在一片電光之中,閃,展,騰,挪,處處踩在鼓點上,肩上的紅綾在身后飄擺,像一條游龍,隨著女子不停地跳躍、旋轉,游龍仿佛得意起來,或昂首,或潛泳,變幻莫測,沒一刻寧靜,但女子始
終駕著游龍,上天入地,逍遙自在。鼓聲越來越密,女子越舞越快,幾乎只看得見一片紅光了,杜甫正看得神搖目奪,鼓聲猛然一停,舞臺上紅光散去,只剩下一位女子,持著長劍,苗條,矯健,安靜地站著,作了個揖。剛才如海濤般驚人的舞臺,忽然變得像一座寧靜的山。
“好——”觀眾們清醒過來,從心底里發出了贊嘆聲,摸出錢幣、飾物,雨點般扔到舞臺上去。
杜甫看完了表演,久久不能平靜。他小時候多病,家里又有很多規矩,讓他活潑不得。而現在看到這樣自由激烈的舞蹈,他忽然發現,唐朝的世界很開闊,很精彩。
的確,唐朝是個大融和的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健壯、粗獷的血液,注入到了中國陰柔、纖弱的血脈中,頓時變得孔武有力,充滿陽剛豪放之氣。那時的中國人,從宮廷到民間,都喜歡欣賞胡人的歌舞。輕柔的《采蓮曲》《后庭花》,變成了奔騰的《胡旋舞》《胡騰舞》。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唐朝的文化才變得色彩斑斕,壯健有力。
公孫大娘舞劍器,就是源于胡人的舞蹈。
這次表演給杜甫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五十年后,杜甫住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看到臨潁的李十二娘舞劍,覺得很熟悉,不禁問她是跟誰學的。李十二娘說:“我是公孫大娘的弟子。”杜甫頓時感慨萬千,瞬間想起了童年的往事,寫下了一首有名的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錄了當時的場景。
杜甫還說,唐朝著名的書法家張旭看完了公孫大娘的表演后,贊嘆不已,說:“我今天才體會到了舞蹈的神韻,而這神韻對書法也有很大的啟發。”從此,張旭筆下的草書如同游龍狂舞,神采奕奕。
清代任伯年所繪《公孫大娘舞劍圖》兩幅
可見,藝術都是相通的。
杜甫是大詩人,不僅熱愛學習前人的詩歌,而且一有機會,就欣賞音樂、繪畫、書法、舞蹈,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比如十幾歲時,他聽到了歌唱家李龜年的迷人歌聲,一直念念不忘。二十歲時,他在吳越之地旅行,特意去江寧(今江蘇南京)瓦官寺看了晉朝畫家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并感慨于他筆法的神妙。在長安時,他對畫家曹霸筆下的馬非常欣賞,認為他畫出了馬的骨氣,晚年來到成都,還寫詩去贊嘆。
他在成都造了一間草堂,特地請名畫家韋偃畫了兩匹駿馬,日日賞鑒,喜愛不已,覺得激發了躍馬千里、拯救危局的雄心。這些,都給杜甫寫詩帶來了極大的啟發。據說,觀看完公孫大娘舞劍后,七歲的杜甫開始寫詩,第一首就歌頌鳳凰。他寫詩時,腦海中關于鳳凰的印象,應該有著公孫大娘的舞姿吧,在空中展翅飛翔,充滿自由,又充滿激情。杜甫就是這樣,開始了他最初的詩歌創作。
上一篇:杜甫是誰
下一篇:杜甫顯赫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