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
—喝了這一杯,我們珍惜當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李白應該很喜歡漢樂府,他寫的很多詩用的都是樂府詩題,如《古朗月行》《玉階怨》《古有所思》,還有這首膾炙人口的《將進酒》。
《將進酒》是一首勸酒歌,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很能體現李白狂傲不羈的性格和肆意灑脫的生活態度。
勸酒歌也就是喝酒時用來助興的,和行酒令差不多,不同的是,酒令是一種游戲,輸的人要罰酒,而勸酒歌則是勸酒的一種方法。中國很多民族有勸酒文化,在云南旅行的時候,我曾有幸見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端著酒杯唱歌,歌聲婉轉嘹亮,十分動聽,等她唱完之后,桌上其他人都很給面子地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禹帝時期。傳說最早釀酒的人是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官員儀狄。《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喜歡喝酒的大多是男人,令人稱奇的是,釀酒的鼻祖居然是女子。
大禹之所以認為后世會有人因酒亡國,一點都不奇怪。連曹操都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是酒的別稱,傳說黃帝時期的杜康是最早用糧食釀酒的人,所以酒又被稱為杜康),證明酒確實有讓人忘記煩惱的功效。喝醉之后那種暈乎乎的感覺讓人飄飄欲仙,任何煩惱都可以拋諸腦后,若是統治者長期飲酒,勢必會因此而耽誤政事。雖有大禹警言在前,但還是有不計其數的人喜歡喝酒。李白就是個出了名的酒鬼,他常常喝得爛醉如泥,據說他喝醉之后會靈感突發,很多傳世名篇都是在他醉酒之后寫出來的。作為一個資深的酒鬼,李白寫出來的勸酒歌定然會比一般人高。
詩的開篇似乎就有著翻江倒海似的豪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從無邊無際的廣闊自然景物寫到渺小如滄海一粟的人,氣勢卻一點沒減弱。不知為何,每次讀《將進酒》,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抵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和“大江東去浪淘盡”那種浩浩湯湯的氣勢是一樣的吧。太白的詩總是這樣,以夸張顯山水。他在《秋浦歌》中所寫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就以極度的夸張征服了古今無數人。
感慨完黃河之水和滿頭青絲后,李白在第三句就把全詩的主旨寫了主來,那就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及時行樂是漢代古詩中重復了無數遍的話題。相比之下,李白比漢代那些詩人要直白得多,他說,人在得意之時就趕緊行樂吧,莫要辜負了美酒金樽,人生下來都有他的用處,千金揮霍完依舊能夠回來。畫外音就是,不要舍不得兜里的銀子,都拿出來喝酒享樂吧,錢花掉還是能賺回來的,但光陰錯過就再也回不去了。趁著年輕,一邊大口喝酒一邊大口吃肉,多么愜意多么歡樂,若是遇上知己好友,就痛痛快快喝他個三百杯,不醉不歸!
說明自己的意思后,太白的勸酒也就正式開始了。他端起酒杯,吆喝道:岑夫子和丹丘生,你們快喝酒吧,千萬別停下,我為你們高歌一曲,你們千萬要仔細聽啊。這里的歌未必是真正的歌,大概是助酒興的詩詞吧,李白最擅長的就是這個。他引經據典,說了一大通為什么要喝酒的理由,目的真是勸在座的人舉杯痛飲。而他的理由就是,榮華富貴的生活都不是真正珍貴的生活,自古圣賢之人都是寂寞的,只有喝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你看當年陳王曹植在平樂觀設宴的場景,賓主喝得多么開心。
“惟有飲者留其名”這一說法似乎有些牽強,不過古代有才華又賢能的人中,的確有不少是酒鬼。李白自然不必說了,歐陽修嗜酒也是出了名的,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流傳千古。白居易不僅喜歡喝酒,還善于釀酒。除此之外,還有“把酒問青天”的蘇軾,“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曹操,醉酒后“天為被地為席”的竹林七賢之一劉伶。
杜甫曾為長安城中的嗜酒者寫下了一首傳神之作,可謂入木三分,十分形象。
飲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詩中所寫的酒中八仙,分別指大詩人賀知章,唐玄宗的侄子汝陽王李琎,左丞相李適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崔宗之,戶部侍郎蘇晉,詩仙李白,“草圣”張旭以及因嗜酒聞名的平民焦遂。其中我覺得,還是寫李白的那段最為精彩,一看描寫就知道是李白的作風,如此肆意灑脫的他不僅是詩仙,還是位酒仙。
擅長寫勸酒詩的當然是喜歡喝酒的人,李白這首《將進酒》如此有名,看來不是沒有原因的。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有些憂愁,無藥可解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古人為朋友送行時很喜歡寫詩,因此送別詩長盛不衰,其中比較出名的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等等。送別詩的詩名大多都很直白,李白這一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題目雖言明是送別詩,內容卻并未直言送別。
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州餞別秘書省校書郎,也就是他的叔叔李云,二人一同登上謝朓樓,心中萬分感慨,遂寫下了這首餞別詩。詩云餞別,卻將他懷才不遇的憤懣愁苦傾注其中。
詩的開篇,棄我而去的昨天不可挽留,擾我心緒的今天令我煩憂。這兩句直言心中的煩惱,說的雖是昨日和今日,實則泛指每一日。這么多年來,李白每一天都心有煩憂,郁郁寡歡。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煩惱?身為男兒,古人的理想大多離不開家和國,李白心中所想的自然是“國”。他胸懷大志,博學多才,卻得不到重用。眼看朝廷日益腐敗,唐玄宗卻依舊日日與楊貴妃尋歡作樂,重用奸臣,使得大唐盛世日益衰敗,李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寄情于詩,以此抒發心中憤懣。
據說,賀知章讀完李白的詩后,為他的才學所震驚,稱其為謫仙。仰慕李白才華的人不計其數,就連唐玄宗也對他稱贊有加,對于自己的學識他自是比誰都更清楚。他以謝靈運為偶像,謝靈運可以自信滿滿地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他自然也少不了這份自信。和叔父李云一起登上謝朓樓,望著眼前的萬里秋空,鴻雁南歸,李白突然有種想開懷暢飲的沖動。他想到了蓬萊宮中所藏的書文,還有魏晉時期的建安文學風骨,自認為不比他們差。
魏晉南北朝,文學和藝術發展都十分迅速,最有名的莫過于建安七子和三曹,因而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至今,崇尚魏晉建安風骨的人依舊多不勝數。李白詩中提到“建安骨”,并且以“小謝”自比,可見他也十分熱衷建安文學并且相當自信。
“小謝”即魏晉詩人謝朓,也是詩名中“謝朓樓”的建設者。謝朓生于魏晉大家族謝家,和謝靈運也有親戚關系,他們兩人并稱為大小謝,都是李白十分敬佩的詩人。李白不止一次登上謝朓樓,并有不同的詩作留下。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首詩的情感相對平緩很多,主要寫自己登上謝朓樓之后看到的湖光山色,有感而發,想到了逝去的大詩人謝朓。在謝公樓上遠眺,景色如此之美,不知何時看景的時候,心情也能如景色一般美呢?
這一首詩的點睛之筆,想必大多數人都不陌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是的,酒能解憂,但酒未必能解世間所有的憂,有時候喝多了,半醉半醒,愁上加愁。
在大多數時候,心中有煩惱都可以通過喝酒來解決。然而此刻立于謝朓樓上,望著廣闊的天地,李白覺得自己就像滄海一粟,渺小毫無可用。比起胸無點墨,有才而無處施展更加可悲!他想用酒來麻痹自己,可越喝卻越清醒,就像拿刀去切水,水非但不斷還流得更快了,他喝那么多酒,卻使自己愁上加愁,滿腔煩憂。也難怪他發出這樣的感慨:人生在世既然這么不如意,還不如披散頭發乘著小舟在河上漂流。
披頭散發意味著不束發,不做官,表達的是一種肆意悠閑的生活。而獨自乘舟漂流,則顯示出了心中的無限寥落。
我想,乘著小舟漂流,不單單只是想欣賞江上美景那么簡單吧,尤其是他還披頭散發顏色憔悴??。人在心情最低落的時候,往往都喜歡一個人待著,而且是待在越安靜的地方越好。
古代文人失意時似乎都喜歡乘舟在河上漂流,李白想“散發弄扁舟”,偏偏杜甫在《登岳陽樓》中也寫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或許是因為廣闊江河上孤零零飄蕩著的小舟看上去格外凄涼,使得他們想到了自己的孤苦命運。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同樣的道理,幸福的人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從古至今,懷才不遇的大有人在,相比較而言李白已經算是很灑脫的了,只是他終究沒有徹底放下,因為他一直有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決心。沒有人會自甘平庸,尤其是像李白這般滿腹學識之人,埋沒民間的確可惜,他自己也是不甘心的。
人生在世,要做到無憂無慮實在太難。而有些憂愁,無藥可解。
上一篇:上官婉兒《彩書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薛濤《牡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