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題解
這首詩作于763年春天,杜甫當時52歲。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xù)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jié)束。杜甫當時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漂泊的生活。他聽到這個消息后,內(nèi)心無比激動,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句解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在劍南忽然傳說,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劍外”,劍門關(guān)以外,也做劍南,這里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qū),是安史叛軍的根據(jù)地。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胡亂收卷詩書,我高興得快要發(fā)狂!“卻看”,再看,還看。“妻子”,指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漫卷”,胡亂地卷起(那時還沒有刻板的書)。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xiāng)。“白日”,表現(xiàn)時光美好。“放歌”,放聲高歌。“縱酒”,開懷痛飲。“青春”,指明麗的春天。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仿佛覺得,我已從巴峽穿過了巫峽;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即”,是即刻。峽險而狹,故曰穿,出峽水順而易,故曰下,由襄陽往洛陽,又要換陸路,故用向字。人還在梓州,心已飛向家園,可以推想杜甫那時是何等的喜悅。
評解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fā)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捷報的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xiàn)出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fā)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xiàn)。頷聯(lián)以轉(zhuǎn)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頸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尾聯(lián)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xiāng)。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jié)束。
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fā)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十年后,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后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兩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歷經(jīng)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為“李杜”。
上一篇:杜甫《恨別》表達由戰(zhàn)亂而思家思念親人的深情
下一篇:白居易《觀刈麥》表達秋收農(nóng)忙及對的繁重租稅的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