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七律·登廬山》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作者自注】
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題解】
此詩作于1959年7月1日,上距《到韶山》之作僅僅五天。這表明毛澤東正處在詩情奔涌之期。把握此詩基調,似與《到韶山》對照品味為好。再,詩成次日,即7月2日,著名的廬山會議即始召開(結束于8月1日)。廬山會議對于這首詩來說,僅為“后話”,而這首詩亦為廬山會議之“前兆”。知此,或不至盲解或誤解。
【注釋】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郊,北臨長江,南界鄱陽湖,又名匡廬、匡山,蓋因秦末有匡氏兄弟廬居于此而得名。
[四百旋]指盤山公路。全長35公里,約有400多處轉彎,故稱。
[九派]長江至九江分為九流,九江由此得名。毛澤東1959年12月29日致鐘學坤信謂:“九派,相、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參見本書《菩薩蠻·黃鶴樓》注。
[三吳]說法不一,古或以蘇州、常州、湖州為三吳。見《名義考》。另有作者自注可參。
[陶令]陶淵明,東晉詩人,曾任彭澤令。
[桃花源]典出陶淵明《桃花源記》,為一與世隔絕之避亂福地。
【品評】
欣賞此詩,重點要領會詩人的“登高氣韻”;若作進一步推求,能知其“居高氣韻”更好。
首聯,“一山飛峙”二句,在全詩中至為關鍵。先講山勢陡峻,如天外飛來;后講登臨迅捷,一躍而上。山“飛”來,人“躍”上,都活了。廬山,高1543米,在中國的名山里不算太高。由于臨江而立,與水相照,故更顯高峻。山高,人卻一躍而登之,因而在精神上、能動性上,人比山高。這是一個由山下到山上的過程。平行相比,人永遠比山矮,疊加相比,人有時比山高。
孔子所謂“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情緒,分明已被毛澤東捕捉。
頷聯、頸聯四句,緊扣“而小天下”的登高氣韻,加以鋪陳。在情態的連貫性上,則緊扣“躍上”展開。四句均屬“視覺”形象,但又非見一物寫一物;而是在“視覺”范疇內隨我意向發揮,故而攝入諸景皆有超乎實際視野的宏闊。如“向洋”,如“看世界”,如“云橫九派”,如“浮黃鶴”,如“浪下三吳”等,均是在廬山的實際海拔高度看不見的;詩行自由寫來,皆為登高而眺,神招云前!這也就是有些評論者所謂“夸張”、“浪漫主義”??。以我理解,此乃“視覺”與“想象”之同時啟動:已在心中,故在望中,心胸萬里,目光萬里,一登廬山,所見皆大!這正好與毛澤東的領袖心態相合。登高,則目光自高;居高,則情志自雄。透過廬山登臨的詩句,人們不難看到一位偉人面對共和國十年功業所隱隱流露的“居高氣韻”。
“陶令”二句,作為全詩收束,仍然帶有“視覺”掃描的特征,盡管“思維”力度已經加大。陶令,就曾隱居此山下,登山懷人,自然想到問他一句。“可耕田?”問出了關切,問出了懷念,問也是一種歷史肯定。其間,今昔對比,人我對比,都在不言中;而“耕田”的意指,自然不必坐實為對農業、農民、糧食問題的關注。一個人,陶淵明;一方天地,桃花源;相合為一種理想光輝。能不能走進這片桃花繽紛的境界呢?毛澤東問而不答,詩情由此得以綿綿如縷不絕。
上一篇:毛澤東《七律·到韶山》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