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題解】
“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曲入冥”、“賣花聲”、“過龍門”。雙調,54字。前后闋各五句,四平韻。
1954年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近五年。經過五年的恢復與建設,共和國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同新中國成立前相比,真可謂“換了人間”。這是這首詞創作的大背景。
北戴河,在河北省東北部渤海邊港口城市秦皇島西15公里處,為夏季休養勝地。早在漢代,此處便是舟楫聚泊之所。漢武帝東巡,唐太宗東征,均曾至此。公元207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對烏桓作戰凱旋,也曾經過這里,并寫下《步出夏門行》,內中有《觀滄海》一章。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休養。一天,狂風大作,驟雨滂沱,海面巨浪涌天。毛澤東提出要下海游泳。衛士李銀橋以風浪太大、危及安全為由,竭力勸阻。毛澤東卻以為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于是,他堅持下海游了一個多小時。第二天,毛澤東寫下這首詞。
【注釋】
[幽燕]古代中國分十二州,傳舜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地屬燕國,《爾雅·釋地》:“燕曰幽州。”周稱幽燕,即今河北、遼寧一帶。
[秦皇島]即今河北秦皇島市。位于山海關西南。世傳秦始皇東巡求仙,曾駐蹕此地,故名。
[魏武]指曹操。漢末,曹操被封魏王。其子曹丕受漢禪建魏稱帝,追謚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世稱“魏武帝”。
[碣石有遺篇]碣石,山名,在秦皇島西。遺篇指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中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句。
[蕭瑟秋風]語本曹操《觀滄海》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品評】
這是毛澤東唯一一首詠嘆大海的詩歌。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故這首詞以志意的豪放壯闊稱著。
上闋,主要描寫北戴河景色以及對景中人的關注。“大雨”三句,寫景。寫雨景、浪景、山景、海景。起勢如風雨,面廣量大。“大雨”,狀雨勢;“幽燕”,狀范圍;“滔天”,狀“白浪”。所寫之景皆大。尤其在“幽燕”大背景下寫“雨”,是超乎目力的暢想。“打魚船”句,其實是倒裝的,為雨前所見。置于滔天白浪之后,是因境生情,驟生關切,有半敘而半問之語態。如此,才好理解“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這一問,問出了對人的關懷;如果不拘于“打魚船”,這一問在形而上的意味上又可以指向大海、向高天、向宇宙的發問。
果然,詩人的疑問有了方向,思念也有了方向;下闋起句,思接千載,一下想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三句,皆寫一人,可見毛澤東對曹操的興趣。對比《沁園春·雪》中一句點及二帝,輕重已判。“揮鞭”,謂馳騁縱橫,武功也,與此處山海有關的即北征烏桓。“遺篇”,謂“滄海”吟詩,文治也??。詩中所詠之山、之海仍在目前。毛澤東念及曹操,原來也是睹景思人!他曾經過,我今又來;他曾有詩,我今有詞,看來,毛澤東確有與魏武一較文治武功的念頭!詞的結句,“今又是”、“換了人間”大可玩味。“今又是”者“蕭瑟秋風”也。這“蕭瑟秋風”,并非實指,夏天何來“秋風”?它僅指面對高山大海,人不能不萌生的一份悠悠情懷。此之謂:情懷依舊,江山已非。“換了人間”,是歷史事實;不同代的人,擁有不同的“人間”。同時,這句話也是歌頌,即歌頌“今非昔比”。
“景”雄渾而“意”幽邃,是這首詞的風格。換言之,或曰“情景交融”。“情”涉“思古”,多近憂哀;而毛澤東即便“思古”,也多不泥古,不頌古,且在融通古今后,肯定今天。這是最不易做到的。
上一篇: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