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攤破浣溪沙
欲話心情夢已闌,鏡中依約見春山。方悔從前真草草,等閑看。
環佩只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多少滴殘紅蠟淚,幾時干。
詞譯
詩人說: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所以,天下有情人,若你們相愛,卻無法在一起,不妨現在就大聲告訴他(她),我日夜都在想你;若你們有幸相守相攜,求你們彼此好好珍惜,莫待人去樓空時,卻那樣地一聲嘆息:方悔從前真草草,當時只道是尋常……
評析
這是一闋悼亡詞,雖然體為小令,但卻抒情委婉深摯,一波三折。首句“欲話心情夢已闌”,化自辛棄疾《南鄉子·舟中記夢》的“別后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辛詞正巧也是記夢,也是話未說而人已醒,容若埋怨勾起他睹物思人的那些鈿釵環佩,辛棄疾埋怨的是那“不管人愁獨自圓”的前夜的月亮:
攲枕櫓聲邊。貪聽咿啞聒醉眠。變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別后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只記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獨自圓。
辛詞寫夢中思念之人,用的是“翠袖”;容若寫夢中思念之人,用的是“春山”,雖用詞有異,但手法皆同。春山在古詩詞里的意象頗有好幾,這里是形容女子的眉毛。最早的出處或許是卓文君的一段軼事,她的眉毛被形容為“如望遠山”。這個比喻堪稱絕妙,比柳葉眉之類的形容好過百倍,讓人能參其美卻無法具體勾勒,能意會而不可言傳。后來,眉和山的關系便被牢固地建立起來了,詩詞里常用之語便有“遠山”“春山”“遠山長”“春山翠”等等。接下一句,“方悔從前真草草,等閑看”,這一句大約化自彭孫遹“草草百年身,悔殺從前錯”,與“當時只道是尋常”意同,謂總要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下闋對句益發沉重,“環佩只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上句用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的“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是過昭君村而吟詠昭君之作;下句用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是楊貴妃死后,方士為之招魂,“上窮碧落下黃泉”,終于得見,楊貴妃取金鈿釵合,合析其半,讓方士轉交唐明皇以念舊好。容若用這兩個典故,反用其意,說舊時故物何必再見,徒然惹人傷感,不能自拔。這樣的話,自是“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愈見沉痛。這兩個典故同時還點明:伊人已逝,心期難再。詞義到此而明朗,自是為盧氏的悼亡之作無疑。
末句“多少滴殘紅蠟淚,幾時干”,明說蠟燭流淚,實指自己淚漣;明問蠟淚幾時干,實嘆自己傷痛幾時能淡。詞句暗用義山之名句“蠟炬成灰淚始干”,所以,問蠟淚幾時干實屬明知故問,容若明明知道蠟燭要等到成灰之時淚才會干,也明明知道自己要等到生命結束之日才會停止對亡妻的思念。
上一篇:納蘭《攤破浣溪沙·風絮飄殘已化萍》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攤破浣溪沙·一霎燈前醉不醒》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