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節日,就是一個民族風情文化的凝聚點;一系列節日,就可以組合成一條民族風情文化的藝術長廊。文學作品中有關節日的作品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民俗風習,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也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宋詞中較為常見的節日,有立春、元夕、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九、除夕等。宇文虛中的《迎春樂》所記敘的汴京立春的風習“寶幡彩勝堆金縷,雙燕釵頭舞”,完全可以和《東京夢華錄》等筆記的記載相參證。有關元宵燈會的風習,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描繪出元宵燈會的繁盛。有關寒食節,周密的《曲游春》“看畫船盡入西泠,閑卻半湖春色”,寫杭州寒食游西湖,“午后盡入里湖,抵暮始出”的習俗。以上這些都特別富于民族文化特色。閱讀這類作品,就好像沿著時光隧道回溯千年,去領略宋朝三百年的民族文化風情。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元夜: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夜晚 。
花市: 夜晚的燈市 。 花 , 指花燈 。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約: 約會 。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 大意 〕去年的元宵之夜,花燈明亮如同白晝。一輪明月漸漸爬上柳樹梢,悄悄窺視著傾吐衷情的人兒。今年的元宵之夜,月兒與燈光如去年一樣。只是不見了去年約會的心上人,淚水濕透春衫的衣袖。
〔 點評 〕 這首詞抒寫在元宵夜觀燈時引起的回憶和感想 。 通過主人公甜蜜溫馨的回憶和凄涼孤寂的現實作強烈對比 , 表現出物是人非 、 舊情難續的感傷心情 。 詞中描繪的元宵夜觀燈的情景 , 表現出都市生活的繁華熱鬧 。 而 “ 月上柳梢頭 , 人約黃昏后 ” 兩句所創造的甜美幸福的情境 , 更使這首詞成為廣為傳誦的名篇 。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 把酒問青天。
把酒: 端著酒杯 。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宮闕: 宮殿 。 闕 , 宮門前的望樓 。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瓊樓玉宇: 指月宮 。
不勝: 禁受不住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朱閣: 朱紅色的樓閣 。
綺戶: 雕花的門窗 。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 指月亮 。
〔 大意 〕明月是什么時候來到天上的 ? 我舉杯遙問青天。不知天上的時光,現在是哪月哪年 ? 我想乘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怕忍受不了月中高處的嚴寒。月光下舞影凌亂,天上哪里比得上這人間美好呢 ? 月兒轉過樓閣,進門窗,照見床上徹夜難眠的人兒。明月想來不應該有什么離別之恨,為什么它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團圓圓 ? 人生難免有悲歡離合,月亮也難免有陰晴圓缺。這種事情,從古至今都難以十全十美。但愿月下的人們長保平安,雖遠隔千里,也能永遠共賞這一輪明月。
〔 點評 〕 這首詞作于神宗熙寧九年 (1076), 作者時任密州 穴 今山東諸城 雪 知州 。 中秋之夜 , 月下暢飲 , 懷念千里之外的弟弟 , 作者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 詞的上片寫望月 , 通過浪漫的想象追問宇宙的時空狀態 , 以此表達其徘徊于天上 、 人間的矛盾心理 ; 下片懷人 , 通過無邊的月色懷想千里之外久別的弟弟蘇轍 , 詞末出之以曠達 , 以寬解其滿腹惆悵 。《 苕溪漁隱叢話 》 評價這首詞說 :“ 中秋詞 , 自東坡 《 水調歌頭 》 一出 , 余詞皆廢 。”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桂魄: 月光 。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玉宇瓊樓: 指月亮 。
清涼國: 這里指廣寒宮 。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 舉杯 ” 兩句 : 化用李白 《 月下獨酌 》 中 “ 舉杯邀明月 , 對影成三人 ” 詩意 。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翩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翩然: 輕快的樣子 。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吹斷橫笛: 唐代李 謩 善吹笛 , 號為天下第一 。 曾月夜泛舟吹笛 , 遇一客借其笛以吹 , 所奏精妙 , 山石可裂 。 至入破 , 橫笛應指粉
碎。人疑其為蛟龍。
〔 大意 〕登高望遠,長空萬里,沒有一絲云彩的痕跡。月色清涼,冷清清長空如碧。月兒宛如天上的瓊樓玉宇,仙人們駕鶴乘鸞,在這冰清玉潔的世界里來來去去。江山如畫,一望之間,一草一木非常清晰。我已經酣然沉醉,拍手狂歌,舉起酒杯邀請明月,與月下的身影共同成為宇宙間的三位狂客。翩然起舞在秋風秋露之下,不知此時此刻是何年何月。就此乘風翩然歸去,何必騎上大鵬的羽翼。在這清明澄澈的水晶宮里,摧金裂帛,一聲吹斷橫笛。
〔 點評 〕 蘇軾有 《 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 ) 一首詠中秋 , 前人以為中秋詞自此詞一出 ,“ 余詞盡廢 ”。 但蘇軾本人又以此調詠中秋 , 同樣化用李白詩意 , 境界與 《 水調歌頭 》 不同 。《 水調歌頭 》 徘徊于出入世之間 , 但最終以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間 ” 一語放棄了瓊樓玉宇 , 選擇了報效君國 、 建功立業的人生道路 , 神宗皇帝曾為此稱贊 “ 蘇軾終是愛君 ”。 而這首詞直欲乘風翩然歸去 , 不再留戀人間 , 表現了作者歷盡坎坷大徹大悟之后的解脫 。 全詞清逸超邁 , 飄飄欲仙 , 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曠達胸懷 。
暗柳啼鴉,單衣竚立,小簾朱戶。
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
“ 故人 ” 句 : 化用李商隱 《 夜雨寄北 》 中詩句 :“ 何當共剪西窗燭 , 卻話巴山夜雨時 。”
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
禁城: 宮城 , 這里泛指北宋都城汴京 。
百五: 寒食節在冬至之后一百零五日 , 所以稱寒食為 “ 百五 ”。
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旗亭: 泛指酒樓 。
高陽儔侶: 指酒徒 。
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
小唇秀靨: 指美女 。
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尊俎: 泛指食具 。
〔 大意 〕柳暗煙迷,暮鴉哀鳴,小簾朱戶中傷心人單衣獨立。半畝桐花,一庭凄風苦雨。深夜雨聲不絕,苦無良朋共語,好似少年時作客楚江風雨中獨宿的情景。如今人已衰老,羈留京城,又遇上寒食節。旗亭飲酒的風流韻事,都交給了那幫酒朋詩友。懷想故鄉東園,此時的桃李樹也應呈現出一片春意,不知當年的美女是否還在。等到我歸去時,一定還有落花等著人攜酒重聚。
〔 點評 〕 這是一首寒食思鄉之作 。《 蓼園詞選 》 分析這首詞的結構 :“ 前寫宦況凄清 , 后段起處點寒食 , 以下引到思家 。”
寶幡彩勝堆金縷,雙燕釵頭舞。
寶幡彩勝: 指絹花 。
雙燕: 剪成雙燕形狀的戴在頭上的裝飾品 。
人間要識春來處,天際雁,江邊樹。故國鶯花又誰主 ?
鶯花: 黃鶯 、 野花 , 代指春天的景物 。
念憔悴,幾年羈旅。
把酒祝東風,吹取人歸去。
〔 大意 〕立春這一天,婦女頭戴著絹花、雙燕慶祝春天的到來。北國的春天到哪里去尋找呢 ? 天邊北歸的大雁和江邊發?的樹木會帶給人們春的消息。遙想故國,那群鶯飛舞、野花遍地的大好春光不知有誰在欣賞。想想自己幾年以來的羈旅生活,不由得舉起酒杯,祈禱東風把自己吹回故國去。
〔 點評 〕 宇文虛中作為宋朝的大臣出使金國 , 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得不羈留在金國 , 但作者時時刻刻都在盼望著回到祖國的懷抱 。 詞中對春天的向往 , 就象征著作者對故國的思念以及對自由的渴望 。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永晝: 漫長的白天 。
瑞腦: 即冰片 。
金獸: 獸形銅香爐 。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紗廚: 紗帳 。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東籬: 這里指種菊的地方 。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消魂: 失魂落魄的樣子 。
黃花: 菊花 。
〔 大意 〕薄霧濃云,白晝漫長,名貴的香料焚燒后已化為爐中的灰燼。又到了重陽佳節,半夜醒來,帷帳中臥具都浸透了涼氣。黃昏后在東籬把酒賞菊,有淡淡的香氣充盈衣袖。不要以為此情此景不讓人失魂落魄,西風卷動珠簾,人兒比菊花還要消瘦。
〔 點評 〕 這是作者早年的作品 , 詞寫閨中少婦的秋思 。
詞的上片寫秋日氣候的惱人,下片寫賞菊之際的遐想。
“ 莫道不消魂 , 簾卷西風 , 人比黃花瘦 ” 三句為千古名句 。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蛩: 蟋蟀 。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
云階月地: 這里指天宮 。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浮槎( chá ): 銀河里的木筏 。 相傳有人駕著木筏沿河而上 , 到達銀河 , 并見到了牛郎織女 。
星橋鵲架,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
霎兒: 一會兒 。
〔 大意 〕草地里蟋蟀不停地哀鳴,驚落了梧桐葉,天上人間愁意正濃。天上的瓊樓玉闕層層鎖閉,即使劃著船兒來,劃著船兒去,也難以相逢。喜鵲架起長橋,整整一年才能見面,想必離情別恨無窮無盡。牛郎和織女,此刻莫非還在難舍難分之中 ? 否則,為什么天一會兒變晴,一會兒下雨,一會兒又刮風 ?
〔 點評 〕 這首詞寫牛郎織女七月初七鵲橋相會 。 詞的上片設想天上人間的分隔 , 下片設想鵲橋相會的纏綿 。“ 霎兒晴 , 霎兒雨 , 霎兒風 ”, 將牛郎織女悲喜交集的神態描摹得淋漓盡致 。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雙星: 指牛郎星 、 織女星 。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顰( pín ): 皺著眉頭 。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 大意 〕鵲橋相會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早已無心耕織,天上的群仙也會忌妒他們。美麗的嫦娥緊鎖愁眉,風姨也不停地催風吹雨。草草相逢,倒不如不見,免得再次攪亂離情別緒。短暫相逢的歡樂本來就抵消不了無窮無盡的離愁,這回反倒增添了新愁歸去。
〔 點評 〕 這是一首描寫七夕之夜牛郎織女相會的作品 。
作品選擇的時間,是在七夕這天鵲橋飛架之前。等待了一年的男女主人公就要相見了,相見之前的期待,往往特別的溫馨,這是同類作品常用的視角。這首詞卻與眾不同,讓主人公提前想到了相逢之后的再次別離。“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這悲喜交集的情感沖突讓這首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花、星: 均指花燈 。
寶馬雕車香滿路。
雕車: 車身雕刻有圖案的馬車 。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玉壺: 用白玉制成的花燈 。
魚龍舞: 一種大型百戲 。 這里指變幻無常的彩燈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蛾兒、雪柳、黃金縷: 都是婦女佩戴的頭飾 。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驀然: 猛然 , 突然 。
闌珊: 零落 , 這里指稀少 。
〔 大意 〕春風一夜催開千樹繁花,更吹落滿天繁星,灑落如雨。車水馬龍,香氣充滿道路。笙簫鼓樂齊奏,彩燈閃亮飛轉,通宵達旦,變化無窮。婦女們佩戴著光彩奪目的首飾,笑語盈盈,伴隨著陣陣幽香來來去去。在人叢中尋找了千百次,猛然回頭,要找的人兒卻在燈火稀疏的地方。
〔 點評 〕 這首詞寫元宵節 。 詞的上片寫元宵之夜燈會的繁盛 , 下片寫燈會上男男女女呼朋喚侶的熱鬧 , 但詞人之意不在于此 , 詞人所欲尋找的是燈火稀疏處的佳人 。“ 驀然回首 , 那人卻在 , 燈火闌珊處 ”, 境界卓異不凡 , 梁啟超認為是 “ 自憐幽獨 , 傷心人別有懷抱 ”。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
巷陌: 街道 。
縱賞: 縱情游賞 。
籠紗: 紗籠 , 用紗制的燈籠 。
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白頭居士: 作者自稱 , 此時姜夔年已四十三歲 。
呵殿: 前呵后殿 , 即前呼后擁之意 , 指豪貴身邊的隨從 。
乘肩: 指小孩坐在大人的肩上 。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
花滿市: 花燈布滿都市 。
少年情事: 指作者的愛情悲劇 。 姜夔二十多歲時在合肥曾結識了一位紅顏知己 , 后來分手了 , 他一直對她眷念不已 。
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
沙河塘: 地名 , 在南宋都城臨安 ( 今浙江杭州 )。
〔 大意 〕正是人們縱情游賞街市風光之時,紗籠未出馬兒已先嘶叫。年老的我沒有人前呼后擁,只有小女兒相隨作伴。花燈滿市,月色照人,想起年少時的燈夜游樂,禁不住悲從中來。沙河塘上春寒料峭,看完燈后我緩緩歸來。
〔 點評 〕 這首詞作于宋寧宗慶元三年 (1197)。 作者借寫元宵前預賞花燈的歡樂 , 進而抒發身世感慨 。 詞的上片描寫元宵前預賞花燈的盛況及作者的寥落之感 ; 下片觸景生情 , 追憶少年燈夜游樂之事 , 倍感今日之凄涼 。 以樂景反襯哀情 , 通過對比與反襯 , 更見其感情真摯動人 。
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
剪紅、裁綠: 古代風俗 , 立春這一天 , 人們用絹剪制紅花綠葉 , 戴在頭上 , 以應節令 。
花信: 花信風 , 隨著花期到來的風 。
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侵曉: 到天明 。
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
尊俎: 古代盛酒肉的器皿 。 這里指代宴席 。
玉纖: 美女的手 。 這里指作者的心上人 。
幽素: 幽情素心 。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
鏡中路: 指思婦想象中的游子的歸路 。 鏡 , 代指思婦 。
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吳霜: 白發 。
〔 大意 〕人們剪制紅花綠葉戴在頭上,好像春風吹開了滿頭花朵。夕陽在風中徘徊,似乎舍不得讓舊的一年過去。夜色漸深,人們剪燭守歲,笑聲迎來了新年的鶯聲。回想去年除夕守歲宴飲,她那纖纖玉手擘開黃柑,黃柑的柔香交織著兩情相悅的溫馨至今讓人回味。夢中重回舊地,卻迷失了回去的路。歸夢成空,只好獨自對著落梅悲嘆歲月的流逝。
〔 點評 〕 這是一首除夕之夜懷人的詞 。 詞的上片極力渲染別人除夕守歲的歡樂 , 下片追憶昔日的歡樂 , 用他人的歡樂反襯自己的哀愁 , 用往日的溫馨對比現在的凄涼 , 更見作者此刻心境的悲苦 。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
盤絲系腕: 手腕上系著五色絲線 。
巧篆垂簪: 發簪上插著精巧的首飾 。
玉: 玉人 , 指作者的戀人 。
紺( ɡàn )紗: 天青色的紗帳 。
銀瓶露井,彩 諲 云窗,往事少年依約。
銀瓶: 指酒器 。 這里代指酒宴 。
彩 諲 ( shà ): 彩扇 。 這里代指歌舞 。
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
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
黍夢: 黃粱夢 。 指人生如夢 , 轉眼即逝 。
汀洲: 水邊平地 。
煙( ruò ): 柔弱的香蒲 。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楚江沉魄: 指戰國時屈原自沉汨羅江 。
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
薰風: 夏天的風 。
燕乳: 燕子生下小燕 , 指初夏時節 。
午鏡: 指水清如鏡 。
澡蘭: 民間風俗 , 端午節用蘭草燒水洗浴 。
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
秦樓: 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
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新蟾: 新月 。
〔 大意 〕隱隱約約記得少年時與心上人一起度過端午節的情景:她的手腕上系著五彩絲帶,發簪上插著精巧的首飾,在天青色的紗帳中午睡。花前樹下,兩人飲酒歌舞,更難忘自己在她美麗的石榴裙上寫字題詩的風流韻事。如今又是端午節,時光飛逝,汀洲香蒲漸老,看著凋謝的石榴花,更加懷念心上人。不要再唱哀怨抑郁的招魂曲,自己的心上人也如沉入江底的屈原,無論怎樣千呼萬喚,也不會來到自己身邊。暖風陣陣,梅雨陣陣,家家簾幕低垂,大約人們都在用蘭湯沐浴。自己的心上人一定也在憂傷地飲著菖蒲酒,惆悵地望著天邊的彎月,計算著游子的歸期吧。
〔 點評 〕 這首詞是寫作者端午節時憶舊懷歸之情 。 全詞把相思懷人與端午的自然景觀 、 人文風俗以及有關端午節的古老傳說交織著寫 , 給人以迷離凄艷的感覺 。
禁煙湖上薄游,施中山賦詞甚佳,余因次其韻。蓋平時游舫,至午后則盡入里湖,抵暮始出,斷橋小駐而歸,非習于游者不知也。故中山極擊節余“閑卻半湖春色”之句,謂能道人之所未云。
禁苑東風外,飏暖絲晴絮,春思如織。
禁苑: 皇宮園林 。 南宋的都城在臨安 , 因此西湖一帶被稱為禁苑 。
燕約鶯期,惱芳情偏在,翠深紅隙。
惱: 惹起 。
翠深紅隙: 花葉深處 。
漠漠香塵隔。沸十里亂弦叢笛。
香塵: 形容游人眾多的景象 。
看畫船盡入西泠,閑卻半湖春色。
西泠( línɡ ): 橋名 , 在西湖 。
柳陌。新煙凝碧。
映簾底宮眉,堤上游勒。
簾底宮眉: 樓中的美人 。
游勒: 乘馬的游人 。
輕暝籠寒,怕梨云夢冷,杏香愁冪。
梨云: 梨花 。
愁冪: 愁濃 。
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
酬: 報答 。
岑寂: 靜寂 。
正滿湖碎月搖花,怎生去得選
碎月搖花: 湖水蕩碎了月光 , 波光粼粼的樣子 。
〔 大意 〕 春風吹拂著西湖的柳絮 , 鶯燕相邀相約著尋春 。 踏春的游人眾多 , 笙歌簫鼓的聲音震動遠近 。 一只只的游船駛過西泠橋 , 閑靜下來的外西湖獨自展示著春的魅力 。 柳樹成蔭 , 輕輕的霧氣縈繞著碧綠的楊柳 , 煙籠霧繞的碧柳映襯著樓中的佳人 、 堤上的游人 。 寒氣上升 , 歌管聲中送走了寒食節 。 白色如云的梨花 、 幽香四溢的杏花 、 白天飛繞花叢的蝴蝶對變得冷清的夜色滿含怨愁 。 那滿湖湖水蕩碎了月光 , 波光粼粼的湖水卻讓人難以離去 。
〔 點評 〕 這首詞寫寒食節西湖游春的盛景 。 據記載 , 西湖游春的次序是先南后北 , 到中午 , 所有游船都駛入西泠橋里湖 , 而外湖差不多一只船也沒有 。“ 閑卻半湖春色 ” 極其傳神地描繪了這一實景 , 展現出作者敏銳獨到的藝術觀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 全詞意境清麗 , 語言工煉 。
上一篇:花褪殘紅青杏小 — 四季風情詩詞
下一篇:多情自古傷離別 — 羈旅離愁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