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
一九五○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奉和。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翩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注釋】劇:泛指歌舞晚會節目。
即席:當場。
賦:作詩填詞。步韻,是和韻的一種。和韻,就是用別人詩詞中的原韻,又分三種:依韻,即與原作同在一韻中而不必用原字;次韻,即用原韻,連先后的次序也相同;用韻,即用原韻而不依照它的次序。步韻,亦作次韻,依別人詩詞韻腳字的順序用韻,猶如步步跟隨,故稱步韻。
奉和:是應對方要求而寫作的客氣話。奉,表示敬意。用于動詞前。和,即作和詞。
長夜:漫長的黑夜。這里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漫長黑暗的年代。寧戚《飯牛歌》:“長夜漫漫何時亙?”
赤縣:赤縣神州的略稱,中國的別稱。《史記·孟子荀子列傳》記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百年魔怪舞翩躚:自一八四○年中英鴉片戰爭時起,外國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開始侵入中國。他們在中國橫行霸道,好似群魔亂舞。從那時起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已有一百零九年的時間。魔怪,妖魔鬼怪,象征國內外反動派。
翩躚:一種舞姿,旋轉著舞蹈。
人民五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估計中國人口為四點七五億,這里取其整數而言。
一唱雄雞天下白:唐代李賀《致酒行》詩:“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這里是化舊句表新意。
萬方樂奏有于闐:萬方,本指萬邦,各方諸侯,引申為天下各地,這里指國內各民族地區。于闐,漢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一九五九年改為于田。當地人民以能歐善舞著名,這里借指新疆文工團所表演的音樂歌舞節目。
詩人興會更無前:詩人,指柳亞子。興會,興致,情致,指詩人創作時的藝術靈感與審美情趣。更無前:沒有比它更前的,即達到了極點。
【譯文】黑暗籠罩著舊中國,多災多難的祖國啊!
五億勤勞勇敢的人民,不能和睦相處。
雄雞一叫,太陽出來了,天明亮了,
四面八方的人們句,舉在一起,
柳亞子興致高,沒有比他更超前的了
【賞析】《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這首詞通過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憤怒地控訴了舊中國的黑暗統治,熱情地歌頌了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上闋從遠處入筆描寫黑暗舊中國的情狀。“長夜難明赤縣天”,以象征的手法寫黑暗的舊中國如處在漫漫長夜中。“難明”,極言人民期望擺脫黑暗統治的殷切心情。“百年魔怪舞翩躚”,比喻帝國主義者、封建統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及其幫兇在中國橫行無忌與張狂一時。
自一八四十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逐漸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者、封建統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及其幫兇在中國大地上如群魔亂舞,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以致“人民五億不團圓”。“人民五億不團圓”有兩種解釋:一是五億中國人民飽受苦難,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不能團聚。二是指舊中國的上層統治者和帝國主義者相勾結,搬弄是非,破壞各民族的團結,使五億人民不能夠團結。
下闋寫建立新中國的喜悅。“一唱雄雞天下白”,借用唐代詩人李賀詩句,與上闋“長夜又自明”呼應,寫雄雞高唱,黎明降臨,東方紅,太陽升,漫漫長夜結束,中國人民從此走向了光明。“萬方樂奏有于闐”,承“天下白”寫出,狀寫新中國各兄弟民族載歌載舞的民族大團結盛況。
“詩人興會更無前”的結句,把作者流露的喜悅之情推向了高潮。新中國的誕生,新的生活開始,詩人們煥發出了前所未有過的創作靈感與激情。“詩人”既指柳亞子,也指作者,推及所有的詩人、文學家等。
全詞采用上下兩闋鮮明對比的藝術手法,在情感上給人以非常強烈的感受。上闋寫舊中國、舊時代的狀況,下闋寫新中國、新時代的歡樂;上闋色彩十分暗淡,下闋色彩則非常明朗。
附:柳亞子原詞
浣溪沙
柳亞子
十月三日之夕于懷仁堂觀西南各民族文工團、新疆文工團、吉林省延邊文工團、內蒙古文工團聯合演出歌舞晚會,毛主席命填是闋,用紀大團結之盛況云爾!
火樹銀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躚。
歌聲唱徹月兒圓。
不是一人能領導,
那容百族共駢闐?
良宵盛會喜空前!
【注釋】懷仁堂:在北京中南海內。原名叫儀鸞殿,始建于清朝光緒十四年,光緒二十六年被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毀壞。光緒二十七年重建,改為現在的名字。
火樹銀花:形容節日燈火輝煌的夜景。張可久《梧葉兒》:“天風起玉沙,海樹放銀花。”
月兒圓:原注:新疆哈薩克族民間歌舞有《圓月》一歌云。
駢聞:也作“駢填”、“駢田”,會集、聚會的意思。《晉書·夏統傳》:“士女駢填,車服燭路。”唐王勃詩《晚秋游武擔山寺序》:“龍闐翠轄,駢闐上路之游。”駢闐原意是布集、連屬的意思。
良宵盛會喜空前:良宵盛會令人高興,為前所未有。唐代儲光羲《同張侍御宴北樓》:“良宵清凈方高會。”元代周伯琦詩《詐馬行》:“良辰美景喜云從。”
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
顏斶齊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無邊,
而今一掃紀新元。
最喜詩人高唱至,
正和前線捷音聯,
妙香山上戰旗妍。
【注釋】顏斶齊王各命前:顏斶,戰國時齊國人。齊王,戰國時齊宣王。《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宣王召見顏擉,說:“斶前!”顏斶也說:“王前!”齊宣王不悅,左右的人也說顏斶違反君臣之禮,不對。顏斶說:“夫屑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齊宜王很生氣地說:“王者貴乎?士貴乎?”顏斶回答說:“士貴耳,王者不貴。”這里比喻蔣介石要柳亞子聽他的反革命主張,柳亞子要蔣介石聽他的革命主張。
廓:作動詞用,擴大,擴展。
前線捷音:指抗美援朝前線第一次戰役取得勝利。劉知幾《史通·惑經》:“明鏡之照物也,妍必露”的喜訊。
妙香山上戰旗妍:妙香山,山名,位于朝鮮西北部,海拔一千九百米。
妍:美麗,美好。劉知幾《史通·惑經》:“明鏡之照物也妍媸。”
【譯文】顏斶與齊王都對位首各又看法,
多少年來矛盾不斷擴大,而現在的中國也是這樣。
好消息使我興致高漲,不由的高歌一曲,
是因為前線捷報連連,在妙香山上勝利的旗職開滿山。
【賞析】首句借用“顏斶齊王各命前”的歷史典故,高度概括國共兩黨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并且指出,這個矛盾已多年“廓無邊”。“而今一掃紀新元”,這里的“一掃”,就是徹底掃除“多年矛盾”,徹底改變“顏斶齊王各命前”的狀況,徹底推翻“三座大山”。上闋寥寥三句,對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主要矛盾以及革命的最終結局,作了形象性的概括。
下闋承“新紀元”,轉入寫填詞時的國內形勢。首句“最喜詩人高唱至”,點題上的“和”字。“最喜”二字,直貫下三句,把柳亞子的詞與抗美援朝的捷報相聯系,柳亞子“高唱”“戰販集團仇美帝,和平堡壘擁蘇聯”,是一喜;與柳亞子的詞聯翩而來的,是朝鮮“前線捷音”頻傳,更是大喜。中國人民有能力創造新紀元,保衛和平,也有能力把戰旗插到朝鮮的妙香山上。
“妙香山上戰旗妍”與柳詞“天安門上萬紅妍”相應和,表明這面紅旗既是愛國主義之旗,也是國際主義之旗。全詞從大處著墨,境界宏闊,意寓深遠。縱橫歷史,從舊時代說到新紀元,說到妙香山,由國內到國處,概括力強在自然平易中流露出詩人博大的胸襟,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附:柳亞子原詞
浣溪沙
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演出《和平鴿》舞劇,歐陽予倩編劇,戴愛蓮女士導演兼飾主角,四夕至五夕,連續在懷仁堂奏技。再成短調,欣賞贊美之不盡矣!
白鴿連翩奮舞前。
工農大眾力無邊。
推翻原子更金圓。
戰販集團仇美帝,
和平堡壘擁蘇聯。
天安門上萬紅妍!
【注釋】四夕至五夕:根據柳亞于《北行日記》,此指一九五○年十月四日晚和五日晚。這兩晚,柳亞子曾在懷仁堂觀看《和平鴿》舞劇,故詞中有“白鴿連翩奮舞前”句。
原子:指原子彈,泛指一切武器。
金圓:指美元。這里借代美國帝國主義者。
“戰販”兩句:為“仇美帝戰販集,擁蘇聯和平堡壘”之倒裝。戰販集團、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極力煽動新的世界大戰的美國等。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注釋】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南的渤海之濱,這里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海灘沙平水清,是天然游泳場、旅游勝地和著名的避暑休養地。
幽燕:河北省北部一帶。這一帶戰國時屬燕國,唐代屬幽州,故幽燕常用以指代河北省。
滔天:形容水大得連天都要被淹沒似的。
秦皇島:市名,位于河北省東部,鄰接遼寧省。秦皇島為突出海中的半島,三面環海,冬季不凍,是渤海沿岸天然良港。相傳秦始皇曾因求仙來此,故名。
汪洋:水勢無邊無際的樣子。
知向誰邊:知道打魚船向哪邊行駛呢?誰邊,何處,哪邊。
往事越千年:往事,公元二○七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與烏桓族作戰凱旋,曾途經碣石,登山望海而賦詩之事。越,經過,過去了。
魏武揮鞭:魏武,即魏武帝曹操,曹操死后被迫封為魏武帝。揮鞭,揮動馬鞭。這里指率領軍隊出外打仗。
東臨碣石有遺篇:碣石,山名,位于今北戴河西南面。漢代時還在岸上,靠近渤海邊,北魏時沒入海中。遺篇,遺傳下來的詩篇。指曹操《觀滄海》一詩(見附)下文的“蕭瑟秋風今又是”也由此引出。
蕭瑟:擬聲詞,形容秋風吹刮草木發出的颯颯聲音。
【譯文】一場鋪天蓋地的滂沱大雨,
潑灑在河北的廣闊原野上,
洶涌澎湃的大海掀起滔天巨浪,
秦皇島外勤勞的漁民們,
在那里搖船撒網打魚,
在茫茫的雨霧中,消逝了!
與風雨浪濤搏斗的漁船啊!
你們到了什么地方了?
歷史上的事件已經過去了,
過去上千年了,
雄才大略的曹操出征烏恒,
曾在這里躍馬揚鞭,
在那高聳的石山上寫下了“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
秋風蕭瑟啊,又遇到曹操當年,
登臨竭石的季節了,
但是歷史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現在的人們自己做了主人,
安居樂業的人們!
【賞析】這首詞敘寫北戴河夏天海上雨天雄渾閎闊之景,并由此抒發了懷古論今的情思,贊美了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勝利后的新天地和新氣象。
上闋描繪了一幅極其壯觀的漁民海上行船圖。“大雨落幽燕”,作者從大處著眼,用剛勁雄豪的筆觸把大雨傾盆的范圍拓展到了無邊無際的古幽燕之地。將全詞奠定了壯麗的基調。
“白浪滔天”,是因為大雨兼風使海上白浪翻滾,似與天接。“秦皇島外打魚船”,在秦皇島外白浪滔天的海上還有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這是“白浪滔天”的進一步描寫,滔天的白浪形成了一種蒼茫迷漫的狀態,一片汪洋,一切無從辨認,傾盆的暴雨,滔天的巨浪,浩瀚無垠的大海,這氣勢真夠驚心動魄的了,但打魚人毫無畏懼,勇敢拼搏,大雨為他們倍添豪情,巨浪給他們增長神威,遼闊的海面成了他們大顯身手的舞臺。
“知向誰邊”,在大雨白浪所構成的驚濤駭浪中,誰又知道打魚船駛向何方?作者在此深切地表現了對打魚船的關心,對不畏艱險,辛勤的勞動人民的贊美。
下闋抒寫懷古,引發今昔感慨。“往事越千年”三句是贊美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曹操的英雄形象。
公元二○七年,魏武帝曹操北征烏桓打了勝仗,凱旋途中經過碣石山,曾經登高觀海。賦詩言志,氣概不凡地寫下了《觀滄海》的宏偉詩篇。“揮鞭”再現了當年曹操因北伐取得勝利而心生豪壯的神情。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兩句,由思古幽情回到現實中。“蕭瑟秋風”承“遺篇”寫出,因為“遺篇”中有“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樣的句子。“今又是”,是說秋風蕭瑟今天依舊,似乎同魏武帝那時的蕭瑟秋風一樣。
“換了人間”是說盡管蕭瑟秋風相似,但人類社會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階段性更替的變化,這四個字融進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也是對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的歌頌。
寫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這首詞的特色。上闋主要寫景,但間有抒情,如“知向誰邊?”就傾注了作者對漁民的關心之情。下闋先抒懷古之情,從“往事越千年”起,然后贊今。寫往事是為了更好地撫今事,也就是用歷史來襯托現實。可見時代不同人們的政治意向與思想境界也不同,古往今來的歷史人物,較之無產階級的人民大眾,不過是滄海一粟而矣。
附: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步出夏門行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水調歌頭
游泳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余。
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云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注釋】游泳:一九五六年五月底,毛澤東自長沙到達武昌。六月一日、三日、四日三次橫渡被他稱為“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的長江。第一次從武昌游至漢口,游了一百二十四分鐘,游程十三公里。第二次從漢陽鸚鵡洲畔下水,穿過長江大橋橋墩,游過長江和漢水會合處,直達武昌八大家附近,游程十四公里。第三次也是從漢陽游到武昌。
長沙水: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白沙井,在長沙城南回龍山下,“廣僅尺許,最甘冽,汲久不竭”。
武昌魚:《三國志·吳書·潘濬陸凱傳》:“皓徙都武昌,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為患苦,又政事多謬,黎元窮匱。凱上疏曰:‘……且童謠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武昌縣志》:鳊魚以“產樊口者甲天下”。”岑參《送費于歸武昌》:“秋來倍憶武昌魚,夢著只在巴陵道。”王安石《岳州張使君》:“昔人寧飲建業水,共道不食武昌魚。”
極目:放眼遠望。杜甫《泛江》:“方舟不用楫,極目總無波。”
楚天舒:楚天,楚地的天空。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春秋戰國時屬楚國的范圍,故這一帶的天空被稱為楚天。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舒,開闊。作者自注:“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幼卿《浪淘沙·目送楚云空》:“目送楚云空,前事無蹤。”宋庠《重展西湖》:“展盡江湖極目天”。
信步:隨意漫步。陸游《龜堂雜興》:“曳杖東風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
寬余:舒緩暢快的樣子。
子在川上曰:《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天塹:天然的壕溝。這里指長江。《南史·孔范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備防……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西江石壁:指當時正在醞釀的三峽水庫的大壩。西江,指四川省境及其以上的長江。杜牧《西江懷古》詩,馮集梧注:“楚人指蜀江為西江,謂從西而下也。”
高峽出平湖:高峽,謂三峽地勢很高。李賀《巫山高》:“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平湖,指擬議中的三峽水庫。
神女、巫山云雨:神女,傳說中的女神。《襄陽蓍舊傳》:“赤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故曰巫山神女。”據《大平廣記》引《集仙錄》,傳說神女曾助禹治水有功,故后人在巫山飛鳳峰為神女修廟,稱神女廟。飛鳳峰又被稱為神女峰。陸游《入蜀記》:“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另據宋玉《高唐賦》,楚懷王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晝寢,夢與神女相遇,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這里以巫山云雨借指長江之水。和凝《何滿予》:“目斷巫山云雨”。李白《清平調詞》:“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應:大概。揣測之詞。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譯文】剛剛喝過清澈甘淳的長沙水,
又嘗到了細嫩鮮美的武昌魚,
橫游過波濤浩瀚的萬里長江,
放眼望去蔚藍的天空,多么開闊無際。
微風吹拂細浪擊打無憂無慮;
何等輕松遠遠超過庭院散步悠然的情致;
何等舒適一直游得周身通泰滿心暇意;
孔夫子得感慨:日新月異的人民共和國啊!
恰似奔騰的萬里長江,晝夜不停歇。
江中的船只啊,在風中破浪向前,
高高的龜山蛇山靜靜地聳立大江兩岸。
祖國的山原江河多么壯美,
一幅幅宏偉的圖景正要在這遼闊大地上出現,
彩虹一樣的長江大橋啊!
跨越了阻隔南北的天塹。
西邊的三峽江段,
高聳的堅固的攔水大壩,
把巫山十二峰青云細雨隔斷。
在那幽深的峽谷,
江出現一個平靜如鏡的湖面,
亭亭玉立的群山上的神女,
你還是那儀態萬方,但是你看到,
我們的祖國發生巨大的
變化一定會感到極大的驚嘆!
【賞析】這首詞通過橫渡長江的感受與聯想,抒發了詩人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歌頌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首新時代的贊歌。上闕寫游流及產生的感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真實地記錄了詩人的行蹤;“才”、“又”兩個副詞,緊密呼應,反映了詩人行程匆匆而又興致勃勃。
一九七五年五月三日,毛澤東在一次政治局會議快結束時,順口念了一首民謠:“無錫錫山山無錫,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然后解釋《游泳》說:“我說‘才飲長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魚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現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間,叫什么縣,我忘了,那個地方出鍽魚。所以說‘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孫權后來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材下運南京,孫權是個能干的人。”三國時童謠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詩人不露痕跡地運用上述兩個古老歌謠,反映了兩個城市風物的特色。飲水食魚,本是生活瑣事,但一經點化,便將質樸、親切、愉快的情感傳給了讀者。
接下五句扣題,寫游泳的遣興。“萬里長江橫渡”,作者“橫渡”表明游泳技能高超,更滲透出游泳者的豪邁氣派。泅游江中,極目楚天,浩瀚無際,景觀壯闊,氣魄雄渾!“舒”字雙關,明寫楚天之壯闊,暗寓心境之舒適。詞中對游泳的感受較他人特別:“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風吹浪打”,不但可以“不管”,而且勝過在安靜的庭院中漫步,這是何等鎮定與從容!“風吹浪打”與“閑庭信步”已構成了奇異而強烈的對比,再補一句“今日得寬余”,可見詩人當日游泳時仰側自得的心曠神怡的心情。
作者認為此三句強調風吹浪打的生活比閑庭信步的生活要強。上闋末二句,由眼前的風吹浪打,身邊的嘩嘩流水,聯想起“逝者如斯”的古語。這也是很自然的。詩人此時想起這句話,也許在回顧過去的崢嶸歲月,也許在思索人生。但不是感嘆時光易逝,人生短促,而是借用孔子這句深蘊哲理之語暗示人們,時不我待,應該只爭朝夕,自強不息,不斷奮進。詞中信手拈來的這一成句,既總括了游泳時的情感,又起了自然過片的作用。此闋借民諺開頭,引成句煞尾,圓熟自然。
下闋“風檣動,龜蛇靜”,是眼前所見景色,更是此時所思所想。迎風舒展的帆,千年靜穆的山,激蕩起心中的藍圖,呼喚時代的亢音。
“動”,顯示長江充滿勃勃生機;“靜”,寄寓對世事的冷靜思考;“起宏圖”,是由這一“動”一“靜”所引發出來的,又為下闋作了概括性的提示。當時,經過將近七年的奮戰,國民經濟發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在順利執行。長江中,大橋橋墩已露出水面,橫空出世的雄姿已顯現,“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即將成為現實。“飛”字,極狀未來的長江大橋的雄偉。
作者自述:“《水調歌頭·游泳》這首詞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用一“更”字,再寫壯志鴻猷,繪一幅燦爛遠景圖:立石壁,截云雨,出平湖。“更立”、“截斷”,顯示新中國人民的意志之果斷,行動之堅毅。“高峽”與“平湖”,一般說來,是兩個對立的事物,中間插一“出”字,則出人意料,顯示這一壯舉的奇特非凡。
結尾二句,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因“巫山云雨”,聯想起了“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神女。詩人認為,當大壩高聳,長江被改造和利用之后,神女雖“無恙”,卻定會驚訝世界的變化和更加美好。
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不復存在了。
人民創造了大禹治水及其他許多治水的神話,包括播“巫山云雨”的“神女”之類。但終有一天,自然力將馴服于人民的雙手,神仙們也要拜服中國人之偉力。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正是表達這一思想。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詩人認為,要促進這一歷史的必然,則要求人們善于珍惜“如斯”之“逝者”,發揮“不管風吹浪打”之精神。
這首詞寫長江之波濤與風物,從而推及長江之建設與未來,俱從暢游長江時的視覺和感覺著筆,詩情濃郁,辭藻瑰麗,引用民謠神話,皆貼切渾成,不露雕鑿痕跡。而詞中表露出來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催人奮進引人深思。
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注釋】凌云志:爬山登高的意愿。凌,升。云,是“云山”的簡化,說井岡山插入云霄。
鶯歌燕舞:蘇軾《被綿亭》:“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花草粹編》載鄭意娘《勝州令》:“夢回聽,乳鶯調舌,紫燕競穿簾幕。”《詞譜》載萬俟詠《三臺》:“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陳子龍《二郎神·清明感舊》:“韶光有幾?催遍鶯歌燕舞。”
人寰:人世間。鮑照《舞鶴賦》:“去帝鄉之岑寂,歸人寰之喧卑。”
三十八年過去:毛澤東于一九二七年十月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至一九六五年五月重上井岡山,時隔三十八年。
彈指一揮間:《法苑珠林》:“《毗罷論》:‘三十羅婆為一摩喉羅,翻為一須臾,三十摩喉羅為一日夜。’《僧祗律》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黃遵憲《游潘團感賦》:“彈指須臾千載后,幾人起滅好樓臺。”
九天覽月:九天:極言天之高。《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覽,同“攬”。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攬月,摘取月亮。李白《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捉鱉:比喻擒拿敵人。鱉:甲魚。康進之《李逵負荊》曲:“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教他翁中捉鱉,手到拿來。”方成培《雷峰塔·獲贓):“不若小的悄悄即刻就去,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民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譯文】很久以來便又有了高遠的志向,
離別多年的井岡山又重上,
從千里以外到這里尋找當年戰斗的足跡。
舊日的面貌不見了,眼前處處煥發容光。
所見所聞是黃鶯的清唱;是紫燕的曼舞;
是山中的水流,是云間的路暢,
看過那五大哨口的黃洋界,
其他的險要處所,就全無必要在去觀賞了。
舞的紅旗獵獵,決的風雷激蕩,
把罪惡的人世,推向公平、純潔、高尚……
三十八年成為過去了,
就象彈弄揮動一下手指那樣,
能夠飛上九天之上摘取明月,
能夠深入五洋之中捉捕龜鱉,
輕松的聽勝利的歌聲。
世上沒有辦不到的事,
只要有決心,有毅力。
【賞析】這首詞寫重上井岡山所見的景色及由此生發的感想。
毛澤東從一九二七年十月上井岡山到一九二九年一月離開井岡山,在這里生活和工作了十四個月。到一九六五年五月,時間已過去三十八年了。二十一日,他從長沙登車出發,途經茶陵、化隴、永新、三灣、古城、礱市,于二十五日到達茨坪。一路上,他興致勃勃,不時說笑,還時而拉開窗簾,觀看沿途景色。至龍源口時,他下車以望遠鏡觀察當年活捉江西“兩只羊”的舊地。在黃洋界,登上哨口險峰,環視當年紅軍的防御工事和紅軍挑糧上山的羊腸小路,還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前留影。他對井岡山有深厚的感情。重上井岡山,激情滿懷,乃于五月二十五日填了這首《水調歌頭》。
上闕寫重上井岡山之后的喜悅心情及所見的嶄新面貌。首二句緊扣題意,直寫重上井岡山的宿愿。“久有”二字,極言對井岡山的一往情深,既久遠且強烈;“凌云志”,語意雙關,言登攀井岡山高峰的意氣,也比喻一種崇高的志向。
“重上井岡山”句,是前句的補充,是“凌云志”的具體所指。“久有”與“重上”相互呼應,把過去與今天聯系了起來。詩人對故地思念頗深,歸心真摯,千里來尋故地;“尋”字尤有回味余地,曲折地反映了井岡山變化之大,昔日的情感,只能回溯。
五月二十五日,毛澤東對陪同他視察的人員深情地說:“我離開井岡山已經三十八年了。這次舊地重游,回憶起三十八年前的這段歷史,心情總是非常激動的。為了創建這塊革命根據地,不少革命先烈犧牲了生命。我早想回井岡山看看,一別就是三十八年啊!我的心情和你們一樣高興、激動。沒有過去井岡山艱難的奮斗,就不可能有今天了。”
這段話,是“千里來尋故地”時的心境的注腳。“舊貌變新顏”,概寫井岡山的巨變,出語親切,總括了“千里來尋故地”后的見聞,是這位與井岡山有很深感情的故人在今昔對比后對故地作的贊美。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到處”涵蓋一切;“更有”,強調特點這句緊承一“變”字而勾畫出來的“新顏”;這一眼前景,又何嘗不可視為祖國欣欣向榮的象征性描繪呢?高路入云端”,“寫井岡山的建設成就。”高路,直言之,指高山上之路;引申言之,則指不平凡之路。只有經歷過不平凡的征途,像過去走過的井岡山之路,人們才可能達到理想境界。這就是“高路入云端”的意寓。
詩人在描述“新顏”之后吟唱道:“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意謂翻越過天險黃洋界的人,其他險處也就不值得再看了。這兩句極言黃洋界之險,同時也隱示井岡山根據地之“險”。已經登攀過黃洋界這樣的險處,已經經歷過黃洋界保衛戰這樣的險境,還有什么更險之處會使我們徘徊觀望呢?還有什么會阻止我們的堅定步伐呢?“險處不須看”五字,輕若鴻毛字字千鈞。凝結著作者的深厚感情;在章法上,既完美地收束了對眼前景的刻畫,又自然地過片到重上井岡山的寓意上去。
上片借景寓理,下片轉入展卷史事,借史抒懷。“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九字短促有力,精煉生動,寫詩人站在黃洋界上看到黃洋界之險后的聯想,概括了千百萬工農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戰風斗浪的英雄事跡,指出了“動”和“奮”正是人世間的必然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二句氣勢浩蕩,感染力極強。詞接著由概述轉入對歷史的具體回顧。
“彈指”這一極夸張的詞語,表明時光之短暫,反襯井岡山變化之大,建設步伐之速。追憶三十八年前的井岡山斗爭,革命者“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韜略、無畏與壯舉,至今銘刻在人們心中。過去,它們使人們于豪邁、樂觀中“談笑凱歌還”;今天,它們仍然是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九天攬月”和“五洋捉鱉”是浪漫主義的奇想,體現著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凌云奇志,正是這種凌云奇志創造了解放全中國、“舊貌變新顏”的奇跡。
最后兩句,詩人由對“新顏”的頌揚,對故地的回憶,對豪情的抒發,對哲理的思考,全部集中到一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由“難”而變成“無難”,關鍵在于胸懷“凌云志”,“肯登攀”。這兩句充滿哲理意思外的煞尾,是將常見的諺語巧妙地改造而成的,即總結以往,又激勵后來。它們是詞人對革命歷程的經驗性總結,對事物發展的哲理性思考,已成為了被傳詠的人生警句。井岡山的道路,曾把中國人民的斗爭引向光明前途,井岡山人“肯登攀”的精神,無疑地將引導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克服一切困難,去創造新的業績。
此詞上闋舒展,下闋激越,以“久有凌云志”開篇,以“只要肯登攀”煞尾,渾然一體,意高而境深。
念奴嬌
昆侖
橫空出世,
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
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
江河橫溢,
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
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
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
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
環球同此涼熱。
【注釋】昆侖:昆侖山脈全長二千五百余公里,最高峰為公格爾山,海拔七千七百米。作者自注:“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長征勝利后,在陜北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據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毛澤東當時有感于懷,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橫空出世:橫空,橫亙于空中,喻山之大。出世,超出于世間,喻山之高。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曖曖微霄”。
莽:即莽莽,逶迤無際的樣子。杜甫《秦州雜詩》:“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閱盡人間春色:趙長卿《青玉案·恍如遼鶴歸華表》:“恍如遼鶴歸華表,閱盡人間巧。”閱,看,經歷。
飛起玉龍三百萬:作者自注:“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里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又注:“宋人詠雪詩云:‘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昆侖各脈之雪,積世不滅,登高遠望,白龍萬千,縱橫飛舞,并非敗鱗殘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試為評之。”按,吳曾《能改齋漫錄》:“戰死玉龍三十萬,敗麟風卷滿天飛。”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引《西清詩話》:“華州狂子張元,天圣間坐累終身,每托興吟詠。”
如雪詩: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元,北宋人。
玉龍:似玉般潔白的龍。此句借以形容昆侖山終年積雪,好似玉龍飛騰攪。鬧,搞動。
人或為魚鱉:言江河橫溢,有的人被淹死,與魚鱉為伍。《左傳·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魚乎!”劉峻《辯命論》:“空桑之里,變成洪川;歷陽之都,化為魚鱉。”陸游《入瞿唐登白帝廟》:“天不生斯人,人皆魚黿。”
評說:評論,評析。
倚天抽寶劍: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李白《大獵賦》:“于是擢倚天之劍。”又,《臨江王節士歌》:“白日當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壯士憤,雄風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倚天劍,謂劍的一頭倚著天,極言劍之長和握劍者之英武。李益《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辛棄疾《水調歌頭·日月如磨蟻》:“長劍倚天誰問,夷甫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還東國:作者自注:“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東國,東方各國,此指日本。
【譯文】啊,昆侖!
你這橫跨天空的高山,突兀的挺立于世界屋脊,
看盡了人類世界盛衰興敗的變遷。
長年的白雪皚皚象潔白的巨龍蜿蜒飛舞,
使得漫天嚴寒。
夏季到來,冰雪融化,江河滔滔,
洪水肆意泛濫,世間充滿了災難。
幾千年來你的功過,又有誰人過問和評說呢?
啊,昆侖!
你這橫跨天空的高山,我現在告訴你,
不要高聳入云,不要這多積雪,
不如揮動長劍,把你截為三段?
分給歐洲、美洲和東方國家。
這樣世界實現同等,戰爭和災難就會少了,
全球到處是和平!
【賞析】在這首詞里,首先以奇特的想像,把昆侖山塑造成為一個橫亙太空、鳥瞰世界的巨人形象。這位巨人能“閱盡人間春色”,看到了人類的歷史進程,看清了萬事萬物的盛衰興替。一“莽”字,既勾勒出昆侖山赫赫氣象、巍峨身姿,又暗示它的桀驁難馴。“閱盡”二字,則勾勒出昆侖山飽浴人世滄桑的情貌。
頭三句,出語不凡,顯示了詩人囊括宇宙、睥睨千古的氣概。詞接著上承“莽”字,在寫了昆侖山的常態之后,緊扣“高”、“寒”二字立意,轉而述說昆侖的兩個側面:“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暗示昆侖山之寒冷。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明寫昆侖山之過失。寫前一個側面時,詩人巧妙地化用了北宋詩人張元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把雪山描給得極為形象傳神;又用“飛”、“攪”兩個動詞,擬昆侖山為有意識的人。
“玉龍二百萬”,言昆侖雪山之龐大景象;“周天”,狀奇寒的范圍之大;“寒徹”,言奇寒程度之深。兩句中,分明地滲透著對昆侖山因詩“莽”而獲“罪”的惋惜之情。在這里,詩人化用舊詩,卻改變了舊詩的吟詠對象,即將詠飛雪的“玉龍三百萬”改為詠雪山,將終年積雪的昆侖山描繪成玉龍。
關于“飛起玉龍三百萬”,作者有兩次自注。第一次在一九五七年年初,注中云:“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這則注特地點出孫行者征服火焰山的民間傳說,是有深意的。它表明詩人非常敬佩孫行者,而且它與《昆侖》詞所蘊含的要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詩人寫昆侖山的“過”時,則化用“微禹,吾其魚乎”的典故,直接地道出昆侖山的積雪使“江河橫溢”,為虐成災,殃及蒼生,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昆侖山的形象,經過“橫空”、“出世”、“莽”、“閱盡”、“飛起”、“攪得”、“橫溢”,層層鋪敘之后,使讀者的心靈為之震撼。至此,詩人奇拔的意象卻突然一頓,問人,亦是自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句中“功”字承首三句,為第一層,虛寫暗寫;“罪”字承中五句,為第二層,實寫明寫。
幾千年來,昆侖山作為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對于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有功也有罪,可是,史不絕書碑碣不止。有誰從國計民生的高度對昆侖山作過公正的評價呢?只有放眼乾坤、縱觀古今的歷史巨人,才會發出“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的慨嘆。這樣,就把昆侖山的自然運動與人類的興盛衰敗聯系了起來。
上闋刻畫昆侖山,落筆于“千秋”,借題寓意;下闋寫再造昆侖的設想,用力于“而今”,直抒已意。“而今我謂昆侖”,詩人直接向昆侖山發難了。“我”是指包括詩人在內的革命力量。
上闋寫昆侖,它的形象夠高大了,它的力量夠雄偉了,而在下闋中,“我”卻要抽出耿介的倚天之劍,把這么“高”、這么“多雪”的宇宙奇觀裁為三截,分贈三家!經過如此奇特的暢想,經過高大雄偉的昆侖山的反襯,使讀者不由不深信,“我”實是古今無雙、環宇無匹的偉人!李白“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是抒發自己的抱負,與詩人引用倚天劍典以抒發裁昆侖山為三截的抱負無法相比,此詞中“我”之所以偉大,根本原因在于“我”胸懷改造全世界、造福全人類的偉大理想:“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樣,就把昆侖山這個客體與“我”這個主體聯接起來。
一九三五年夏,日本帝國主義者制造“華北事變”,迫使國民黨政府簽訂喪權辱國《何梅協定》,此和《秦土協定》,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共中央醞釀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毛澤東于當年十月填這首詞,也許是受時局的激發。然而,他并未把目光僅落在日寇身上。
他寫道:“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以三個典型地區代表“環球”。詞人認為,只有打倒帝國主義,才能實現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太平世界”。詩人在另一處自注中說:“只有帝國主義被消滅了,才會有太平。”包括日寇在內的帝國主義被消滅了,昆侖山之類“有罪”的大山也就可以化虐為利了,環球就可以“同此涼熱”了。詩人的這種共產主義理想和國際主義精神,全寄寓于對昆侖山的新穎立意和瑰麗設想之中。
念奴嬌
井岡山
參天萬木,
千百里,
飛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來何所見,
多了樓臺亭閣。
五井碑前,
黃洋界上,
車子飛如躍。
江山如畫,
古代曾云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
人間變了,
似天淵翻覆。
猶記當時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獨有豪情,
天際懸明月,
風雷磅礴。
一聲雞唱,
萬怪煙消云落。
【注釋】參天:高接云天。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南天:南國的天空。李白《游洞庭》:“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奇岳:雄奇的山岳。五井碑:五井指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明清時曾立有五井碑,現已毀。
江山如畫: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柳永《雙聲子》:“江山如畫,云濤煙浪。”
古代曾云海綠:這里在古代云霧層疊,綠林如海。曾云,一層一層的云。曾,通“層”。杜甫《望岳》:“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天淵:高天與深淵。比喻兩物相距極遠。陸游《讀書示子通》:“望古雖天淵,視俗亦冰炭。”
猶記當時烽火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九死:形容多次面臨死亡。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萬怪:各種各樣的魔怪。這里比喻敵人。
獨有豪情:獨有,只有,惟有。豪情,豪邁。
一聲雞唱:化用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唱天下白”,喻指革命取得了勝利。
【譯文】高聳的萬年古樹,方圓千百里,
好似飛上了這南國的天空,再次欣賞你,
多了不少得人煙和屋舍。
在五井碑前黃洋界上的車輛飛奔著。
美麗的祖國好似一幅畫,
在這片土地上又有多少故事和悲傷發生啊!
彈指間三十八年過去了,
原來的世界不復存在了,
但還有戰火的記憶在腦海里浮現,
就象在昨天發生的一樣,
天邊的明月依舊在那懸掛著在那戰火分飛的年月。
一聲雞鳴,所有的記憶消逝了,回到了現實!
【賞析】這首詞是毛澤東一九六五年五月重上井岡山時所作。與《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寫的是同一時間的感受。
詞的上闋寫景紀事。從“千百里”之外“飛上南天奇岳”,“車子飛如躍”,表達詩人“故地重來”時的急迫,以及暢游五井、黃洋界等地的歡暢心情。“參天萬木”、“南天奇岳”、“江山如畫”、“曾云海綠”,是井岡山往昔和現在的共同景色;“多了樓臺亭閣”,則是詩人闊別三十八年后重上井岡山時所見到的變化。“曾云”,言云霧層疊;“海綠”,謂綠林如海。
下闋從寫眼前景轉入回憶往事,抒發對革命生涯的感慨。“彈指”,極言時間之飛逝。“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一“變”字起承上啟下的過片作用,回憶三十八年前的烽火歲月,雖“九死一生”,卻依然豪情不減,心地像天際明月一般明朗,胸中仍涌動著磅礴風雷。這五句以象征和比喻的手法,紀實述志。
末二句,謂雄雞一唱,萬種妖怪隨著黑暗的消逝而消逝了,與“一唱雄雞天下白”有類似意境。“參天萬木”與“海綠”,寫的是同一景色,只不過有眼前與古代的時間上的不同;“飛上”與“車子飛如躍”,是同一意思的重復;“奇岳”與“江山如畫”,命意近似;“人間變了”與“似天淵翻覆”,沒有翻出新意;“多了樓臺亭閣”,更不能成為“天淵翻覆”的事實的注腳;即使是“萬怪煙消云落”,也不能為“天淵翻覆”深化意象。如此種種,均是本詞為詩人的未定稿的明顯痕跡。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于一九七六年《詩刊》一月號發表,同年元旦,《人民日報》轉載,而未定稿《念奴嬌·井岡山》卻在生前沒有發表,直到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澤東詩詞選》時,才根據手稿第一次刊印。
兩首詞的構架、內容、意境、情感,甚至詞中用語,均有許多貼近或類似之處。如“千里來尋故地”與“故地重來”,“舊貌變新顏”與“多了樓臺亭閣”,“風雷動”與“風雷磅礴”,“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與“彈指三十八年”等。而且貫穿于兩詞的感情線索與觀察視角,也幾乎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井岡山,側重自然景觀,而回憶往者,《重上井岡山》側重人文景觀,抒寫豪情二者比較起來,《重上井岡山》更有思想深度,富有哲理性。出現這種局面,是詩人為了抒發重上井岡山的情懷,在同一立意的基礎上,填了兩個詞牌,最后確定了一首自己滿意的。然而不管如何,作者對同一經歷,同一見聞,竟填了詞牌不同的兩首,說明他對井岡山是情有獨鐘的。
這首詞,撫今追昔,真情洋溢,在回憶中有展望,在遙想中有追憶,通過對故地井岡山的巡視和回憶,抒發了對往昔斗爭歲月的緬懷之情,感慨人間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映了作者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心。
念奴嬌
鳥兒問答
鯤鵬展翅,
九萬里,
翻動扶搖羊角。
背負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間城郭。
炮火連天,
彈痕遍地,
嚇倒蓬間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
雀兒答道:
有仙山瓊閣。
不見前年秋月朗,
訂了三家條約。
還有吃的,
土豆燒熟了,
再加牛肉。
不須放屁,
試看天地翻覆。
【注釋】扶搖羊角:《莊子·逍遙游》,“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羊角,旋渦風。扶搖,一說,亦旋風。馬敘倫《莊子義證》:“按《御覽》九引此文,注曰:‘扶搖,羊角風也。今旋風上如扶羊角也。’……‘扶搖’‘羊角’均為回旋之風。疑‘羊角’是古注文,誤入正文。”一說,扶搖指暴風自下而上之狀。
蓬間雀:指斥鷃等飛得不高的鳥類。
仙山瓊閣:神仙住處。瓊閣,用美玉裝飾的樓閣,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這里指虛無縹緲的地方。
三家條約:蘇、美、英三國于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五日草簽,同年八月五日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禁止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此條約不禁止地下核試驗,使地下核試驗合法化,有利于蘇美在條約的掩護下,繼續進行其他國家暫時無法進行的地下核試驗,從而繼續制造、發展和擴散核武器。我國政府于七月三十一日就上述條約發表聲明,主張全面、徹底、干凈、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同時倡議召開世界各國政府首腦會議。
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一九五七年十一月毛澤東訪問莫斯科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對毛澤東說:“要是每個勞動者的碗里都有土豆燒牛肉,我看就到共產主義了。”一九六○年七月七日,赫魯曉夫在奧地利的廣播電視演說中,說共產主義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的、盛滿了體力勞動和精神勞動產品的一盤餐”。一九六一年,他在蘇共二十二大提出了“福利共產主義”的綱領,一九六四年四月四日在匈牙利的一次演說中,他進一步說,“福利共產主義”是“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
【譯文】巨大的鯤魚變成大鵬鳥,
張開他那又長又寬的翅膀,
逍遙的翱翔于九萬里的長空之上,
背朝著蔚藍的天空,向茫茫的大地觀望,
滿眼是滄桑的人世,村鎮城鄉,
連綿不斷的炮火,
在蓬松的中生存的小鳥啊,
驚慌的樣子!
怎么的了?怎么的了?
我要離開這里!
借問一下,你要到哪里去,
小鳥答到:
仙山上有美麗的閣樓,沒看到前年的秋天,
我和我的朋友簽約了,那有秋風清爽,
有秋月明亮,還有吃的東西,
真是有滋有味,土豆燒熱的,牛肉,
好了閉上你的臭嘴,好好看看吧,
人們正把天地翻轉過來啦!
【賞析】上闋,借寓言故事,描繪了—只在扶搖羊角中搏擊、展翅九萬里的鯤鵬形象,借喻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偉岸高潔。
“展翅”,言其精神抖擻;“九萬里”,言其力量無窮;“翻動扶搖羊角”,言其不畏風暴。十二個字,氣勢雄偉,動人心魄。刻畫出大鵬鳥體形巨大展翅高飛的雄姿,寫出了它的非凡氣概和叱咤風云的遠大前程,接下的七句,一氣呵成。以“背負青天朝下看”,引出“都是人間城郭”句,想像奇妙。
“炮火連天,彈痕遍地”,是二十世紀中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的一個側面寫照。這樣的民族解放運動,把一批“蓬間雀”嚇倒了,他們六神無主、驚慌失措地大呼小叫,害怕革命戰爭,進而反對革命戰爭。“嚇倒”二字刻畫了蓬間雀膽小卑瑣的情態。
“嚇倒蓬間雀”,以生動的形象批判赫魯曉夫的“一個小小的火星也能夠引起世界大戰”的看法,嘲諷修正主義分子的卑劣。“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飛躍”,模擬蓬間雀的口吻,繪出了蓬間雀的渺小、卑俗。蓬間雀的“飛躍”,實質上是向某一方向的滑行。此闋前五句,極寫鯤鵬的雄姿;后五句,刻畫蓬間雀的猥瑣丑態。比喻恰切,對比強烈,使正反兩種形象更加鮮明。
下闋緊接“哎呀我要飛躍”,以鯤鵬的鄭重口吻發問:“借問君去何方”從而自然過片,意境也由此向深層發展。蓬間雀聽到這—問話后,竟妄自尊大地答道:“有仙山瓊閣。”“仙山瓊閣”,比擬赫魯曉夫等鼓吹的“三無世界”的虛幻縹緲,也是對他們自欺欺人的蔑視與嘲諷。
“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這也是蓬間雀的回答,所謂“土豆燒牛肉”,是赫魯曉夫對“福利共產主義”的一個形象性表述,完全是畫餅充饑、自欺欺人。
毛澤東在這首詞里,通過蓬間雀的自供,幽默而鄙夷地道出了修正主義分子簽訂“三家條約”,開始進入“三無世界”的滑稽表演,和“土豆燒牛肉”的“福利共產主義”的可悲許諾。這些被吹噓得天花亂墜的“三家條約”和“土豆燒牛肉”,都不過是“放屁”。
“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是鯤鵬的斷喝,也可說是詩人郁積已久的憤懣,望稱古今獨步。“天地翻覆”,照應了“人間城郭”的情景,它是革命運動發展的結果,卻是蓬間雀所預期不到的。末句九個字,怒罵中帶嘲諷,激憤中含歌頌。此詞語言傳神,寓莊于諧,諷刺尖銳,戰斗性強。影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六十年代展開的一場對世界局勢的估價和社會主義模式的大論戰。縱觀全詩,比喻詼諧,批判尖銳,直白潑辣,化用寓言故事表達主題,形象生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首詞表明了作者在論戰中的觀點。到一九七六年元旦,作者把它公開發表,表明作者晚年仍然堅信自己的政治觀點是正確的。
上一篇:毛澤東《采桑子·重陽》鑒賞
下一篇: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