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鮑照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5—470),字明遠,南朝宋文學家。被認為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鮑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氣。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鮑照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向劉義慶獻詩言志,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后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但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社會里,他始終是“下僚”,不能有所作為,后因宮廷內部斗爭,死于亂兵之中。
題解
《代出自薊北門行》是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446年后,北方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屢次南犯侵犯宋朝,劉義隆為帝的南宋王朝屢和屢戰。詩中描述的戰事發生在公元450年,這年的12月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統兵馬攻宋,越過淮河,直逼長江北岸。劉宋王朝節節敗退后,以宋文帝劉義隆為首的主戰派堅決應敵抗戰,迫使北魏于次年2月退兵,戰事結束。
句解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軍情危急的公文由邊塞哨所傳出,敵兵入侵的警報已經傳入京都。出戰應征的軍隊屯集于(今山西)廣武這個地方,準備分出兵力增援(今內蒙古)黃河一線抗敵的軍隊。“羽檄”,古代的緊急軍事公文。“烽火”,邊防告警的煙火。“廣武”,地名,今山西代縣西。“朔方”,漢郡名。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深秋的季節里,敵兵身負強勁的弓箭,他們的陣營精密且現出強勢。皇帝被敵情激怒得手按長劍,派出的使者接連不斷探報邊界的敵情和戰事。“嚴秋”,肅殺的秋天。“虜陣”,指敵方的陣容。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行進的軍隊沿山徑小路像雁陣一樣整齊,前行時如游魚般逐個相連有序地穿越坎坷溝壑。勵兵的軍樂聲流露著思念故鄉的情意,旗幟和鎧甲上敷滿了北方胡地的寒霜。“雁行”,指排列整齊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樣。“魚貫”,游魚先后接續。“飛梁”,凌空飛架的橋梁。“蕭鼓”,兩種樂器,此指軍樂。“流漢思”,流露出對家國的思念。“旌甲”,旗幟、盔甲。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急而烈的大風沖蕩著邊塞之地,沙塵被吹得漫天飛揚。寒冷之氣凍得馬身緊縮如同刺猬般直立著毛,手被凍得連鑲嵌著獸角的弓都難以拉起了。“礫”,碎石。“縮”,蜷縮。“蝟”,刺猬。“角弓”指以牛角做的硬弓。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在身處危機時才能顯露一個臣子的高尚氣節,形勢混亂下才好辨別出一個人的忠良之心。舍棄生命以報答賢明的君主,犧牲自己去做保衛國家的英雄。“投軀”,舍身,獻身。“國殤”指為國犧牲的人。
評解
在這首詩中,緊湊曲折的情節、不斷變化的畫面和鮮明突出的形象得到了有機的結合,使詩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較完美的統一。其中緊湊的情節,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邊亭告警,征騎分兵,加強防衛,進而寫到虜陣精強,天子按劍,使者促戰。然后著重寫了漢軍壯偉場面和戰地自然風光。最后以壯士捐軀,死為國殤的高潮作結。這首詩通過對邊庭緊急戰事和邊境惡劣環境的渲染,突出表現了壯士從軍衛國、英勇赴難的壯志和激情。
上一篇:陶淵明《詠荊軻》歌詠荊軻刺秦王壯舉
下一篇:庾信《擬詠懷二六》思鄉愛國之情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