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搖楫天平渡,迎人樹欲來。
雨余吳岫立,日照海門開。
雖異中原險(xiǎn),方隅亦壯哉!
-----陳與義
這首詩作于高宗紹興二年(1130)。前一年的夏天,作者在廣南奉詔,由閩入越,趨赴紹興行在,任起居郎。至本年正月,隨車駕返回臨安,詩為渡錢塘江而作。詩中表示宋室局處江南一隅,雖屬偏安,但形勢也很壯觀;雖不若中原的險(xiǎn)固,國事仍可有為,在基調(diào)上比較開朗。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由賦情寫起,表明江南地帶,并非不好。然而自金兵入據(jù)中原之后,轉(zhuǎn)眼五年,黃淮地區(qū),大部分已非吾土。所以思念故國,仍不免使楚客生哀。“楚客”,指的是作者自己。作者雖說是洛陽人,在避亂期間,曾輾轉(zhuǎn)襄漢湖湘等地,長達(dá)五年,所以自稱“楚客”。第三四兩句:“搖楫天平渡,迎人樹欲來。”寫渡江時(shí)情景。搖槳渡江,遠(yuǎn)望水天連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由于船在前進(jìn),所以江岸遠(yuǎn)處的樹,頗似迎人而來。這兩句寫景入神,且景中寓情。“天平渡”,示天水無際,前進(jìn)的水路,呈現(xiàn)開闊蒼茫的氣象;“樹迎人”,示行進(jìn)之時(shí),江樹漸次和人接近。隱喻國家正招攬人才,所以自己也被迎而至。
第五六兩句:“雨余吳岫立,日照海門開。”融情入景。“吳岫”,即吳山。吳山在錢塘縣南,和城內(nèi)鳳凰山相對,下瞰大江,直望海門。“雨余”,是初晴。吳山明朗,云霧盡散,“雨余山更青”,故用“立”字示意。天晴了,紅日高照,海門開敞,金碧騰輝,故用“開”字示意。兩句寫雨后景象,象征國運(yùn)亦如久雨初晴,光明在望。結(jié)筆:“雖異中原險(xiǎn),方隅亦壯哉!”仍以賦情為主,贊美江南地帶,盡管險(xiǎn)固有異中原,但也擅有形勝,倘能臥薪嘗膽,上下同心,憑藉此處以為“生聚教訓(xùn)”的基地,則復(fù)興的希望,必能給人以鼓舞。這兩句回映起筆,“雖異”句和“生哀”句相應(yīng),“方隅”句和“江南”句相應(yīng)。在章法上,首尾應(yīng)接,抑揚(yáng)相間,筆有余輝。
全詩借開朗景象,以示此行的欣喜,卻能不露痕跡,使外景和內(nèi)心一致,這是詩人用筆高妙的地方。
上一篇:張?jiān)獛帧兜谴购缤ざ住饭旁娰p析
下一篇:呂本中《讀書》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