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谷》原文
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蘇軾詩集:筼筜谷鑒賞】
這首詩是蘇軾《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中的第二十四首。筼筜,是一種高大的竹子。據(jù)《異物志》:“筼筜生水邊,長數(shù)丈,圍尺五、六寸,一節(jié)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土人績以為布。”又《名勝志》載,“筼筜谷,在洋縣城西北五里。”文與可官洋州時,曾于谷中筑披云亭,經(jīng)常游賞其中。蘇軾在《文與可筼筜谷偃竹記》中說:“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余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
文與可的《筼筜谷》詩的原文是:“千輿翠羽蓋,萬锜綠沈槍。定有葛陂種,不知何處藏。”大意是說,谷中竹林繁茂,俯瞰,猶如千萬頂碧翠的車蓋;平視,宛似武庫架上矗立的萬桿長槍。其中定有葛陂湖中化龍的神竹,只是難以找到它藏身之所。葛陂湖,在今河南新蔡縣北,相傳后漢汝南人費(fèi)長房學(xué)道十年而歸,受師命投竹杖于湖中,化為飛龍,于是百怪不生,水物靈異。文與可的詩寫出了筼筜谷茂竹的長勢和自己臨谷觀竹時的欣喜之情,同時寓有以竹托人之意。而蘇軾的和詩卻不寫竹而寫筍,寫竹筍給文與可生活帶來的樂趣和情味,其中也不乏以筍托人之情。
首句“漢川修竹賤如蓬”,開篇就表明自己沒有觀賞修竹的意思。“賤如蓬”三字,極言竹之眾多。竹多筍亦多,隱隱關(guān)合第三句,為“清貧”、“饞”作鋪墊。當(dāng)時蘇軾在北方的密州,眼前沒有茂密的修竹,提筆寫竹就不能太實(shí),像文與可詩中“千頂翠蓋”、“萬桿綠槍”那樣的實(shí)景,很難從筆下流出。眼前無景,不便杜撰,于是避實(shí)就虛,寫想象中的情事。所以第二句“斤斧何曾赦籜龍”,筆墨轉(zhuǎn)向了作為美味佳肴的筍籜。籜龍,是筍的別名。《事物異名錄·蔬谷·筍》:“竹譜,筍世呼為稚子,又曰稚龍、曰籜龍、曰龍孫。”唐代詩人盧仝《寄男抱孫》詩有“萬籜抱龍兒,攢迸溢林藪。……籜龍正稱冤,莫?dú)⑷肴昕?rdquo;的句子。蘇軾此句,從盧仝詩中脫出,卻另辟新境,借惜竹之情抒發(fā)賢才遭受摧殘的感慨,同文與可借竹托人的用意暗合。可詩人并不想在這里過多地借題發(fā)揮,以免引起不愉快的回憶,勾出更沉重的心思,于是筆鋒一轉(zhuǎn),唱出了輕松愉快的調(diào)子。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渭濱,一作“渭川”。兩句大意是說,我猜想得出,由于廉潔而清貧的太守,一定見此野味而嘴饞,乃至想把渭水流域的千畝之竹盡吞胸中。這兩句詩,既有羨慕之情,又有贊美之意,同時有戲謔的成分,體現(xiàn)了兩位詩人之間親密的情誼,深刻的了解。蘇軾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寫道:“余詩云:‘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fā)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此記與詩可相佐證。
這首詩既沉重又輕快。其暗喻和寄托造成了沉重的一面;其戲謔與贊美又使情調(diào)變得詼諧而輕松。大手筆作詩,總是舒卷自如,舉重若輕,而又內(nèi)涵豐富,底蘊(yùn)深厚。
對文與可的《筼筜谷》詩,蘇軾的胞弟蘇轍也有和詩,曰:“誰言使君貧,已用谷量竹。盈谷萬萬竿,何曾一竿曲。”(《欒城集·和筼筜谷》)贊美中亦有嬉戲之意,與蘇軾此詩可相參閱。
字?jǐn)?shù):1254
作者:崔承運(yùn),袁行霈
上一篇:蘇軾詩集《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詩集《東欄梨花》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