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游祖塔院》原文
紫李黃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
閉門野寺松陰轉,欹枕風軒客夢長。
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
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
【蘇軾詩集:病中游祖塔院鑒賞】
這首詩是熙寧六年(1073)作,這年蘇軾在杭州任通判。祖塔院在杭州南山,唐開成元年(836)稱法云寺。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因南泉、臨濟、趙州、雪峰等高僧常到此,故又稱祖塔院,即今虎跑寺。
開頭寫到祖塔院去的村路景物和作者的服飾。在村路上看到紫李黃瓜的色彩和聞到的香味,作者戴著烏紗帽,穿著白葛衣,顯得涼快。烏紗帽,東晉時是官帽,唐時逐漸流行民間,不再成為官帽了?!独潺S夜話》稱:“哲宗問右珰(宦者)陳衍:‘蘇軾襯朝章者何衣?’衍對曰:‘是道衣。’”朝章是上朝穿的官服,道衣是民間有道者穿的便服,較為涼快。接下來寫到了祖塔院,那是在野地里的寺廟,故稱“野寺”。作者在病中,所以在寺里閉門欹枕,就入夢鄉了。當時是夏天,所以開著軒窗迎風,稱“風軒”;因為入夢的時間較長,所以醒來看到窗外的松陰轉移了。這一聯寫在寺中的情景。
作者在杭州做通判,與知州共理政事,平時不可能到廟里去游息。所以說:“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因為有病,所以有閑到廟里來休息,也很不壞。既然有病,求什么藥方來治病呢?安心就是藥,不用再求藥方了?!毒暗聜鳠翡洝肪砣浬窆猓ɑ劭桑┫蜻_摩求法,“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我與汝安心竟。’”佛家認為求安心即在自己,自己認為心安了就是,不用外求。作者更認為只要自己能安心就能治病,不用再求藥方了,結尾聯系虎跑泉,說和尚借給匏瓢,供自己自由自在地喝泉水。道人即指僧人。
這首詩的構思,先寫到寺前的路上景物,聯系自己的裝束。次寫到寺后的情景,結合自己病中情事,再跟祖塔院的祖師即二祖慧可聯系,從二祖的問安心方想到自己的病。一結把院僧同自己聯系,歸結到虎跑寺的泉水。這樣結構容易成為一種樣式,可以摹仿。紀昀批:“此種已居然劍南(陸游)派。然劍南別有安身立命之地,細看全集自知。楊芝田(大鶴,有陸游詩選本)專選此種,世人以易于摹仿而盛傳之,而劍南之真遂隱。”這里指出,蘇軾這首詩“易于摹仿”,說明他的寫法,按照游祖塔院的經過來寫,可以供后人取法。錢鐘書《宋詩選注》說,陸游除愛國詩外,還有“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紀昀講“此種已居然劍南派”,就指這一方面的詩,蘇軾這首詩正是例證。它的藝術特色,就是閑適細膩,像“因病得閑”,“欹枕客夢”,“松陰轉”,“安心是藥”等等都是。紀昀批指出“劍南別有安身立命之地”,錢鐘書又指出:“什么是詩家的生路、‘詩外’的‘工夫’呢?”“他說:‘法不孤生自古同,癡人乃欲鏤虛空!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換句話說,要做好詩,該跟外面世界接觸,不用說,該走出書本的字里行間,跳出蠹魚蛀孔那種陷人坑。”就蘇軾這首詩說,雖然容易給后人摹仿,但它從生活中來,也是創造。后人摹仿這樣的寫法,這是后人的事,就蘇軾說還是創造。
字數:1470
作者:傅經順
上一篇:蘇軾詩集《於潛①僧綠筠軒》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詩集《與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