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惠寺橫翠閣》原文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
吳山故多態,轉折為君容。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
唯有千步岡,東西作簾額。
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
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
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
游人尋我舊游處,但覓吳山橫處來。
【蘇軾詩集:法惠寺橫翠閣鑒賞】
這首七言古詩,是熙寧六年(1073)春,作者任杭州通判時寫的。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作者又登上了杭州清波門南的法惠寺橫翠閣,憑欄遠眺吳山。他覺得這座山千姿百態,總也看不厭。在早晨看它,蜿蜒橫亙,有如飄曳于云天的一條長長翠帶;到了晚上,它隱現于蒼茫夜色之中,但見一堆濃翠,高高聳立。開篇二句開門見山,省略了入寺、登閣等不必要的筆墨,清人紀昀說“起得峭拔”。但更精彩的是,一下筆即顯示出作者善于從動態變化中捕捉景物特征的本領。山本不動,詩人卻化靜為動,表現山在朝暮間的縱橫變化??赡茏髡吒械竭@樣寫仍不足以傳吳山之神,因此緊接著又寫了“吳山故多態,轉折為君容”,用擬人化手法,把吳山比作美女。這個美人本來就儀態萬方;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她還要對著西湖這面明鏡梳妝打扮。王安石有一名句:“意態由來畫不成”(《明妃曲》),而此詩作者僅用十個字,便把吳山的意態畫出來了,而且畫得神采宛然,的確是為山水傳神寫照的妙筆。以上四句,借鑒了民間歌謠重疊而略有變化的句式,顯得清新活潑。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登閣覽山的盎然興味和對吳山的喜愛之情。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二句,補敘自己登閣情事。“幽人”,是精神境界清幽高潔的人,既是對法惠寺高僧的贊美,也是作者的自謂。正由于朱閣空洞無物,幽人的心中也無遮無礙,忽然見到吳山從東到西一派青蔥橫在窗前,猶如綠色簾帷。作者在《送參寥師》詩中,曾介紹過他的寫詩經驗:“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幽人”四句,正是作者用“以靜觀動”、“以空納實”的表現方法描繪出的妙景。這四句有奇趣,有禪味,是蘇詩特有的風格。
然而,登閣觀山所引起的空靜心境,很快就發生變化。春來吳山的多態,不禁使作者聯想到故鄉四川的錦繡山川。但歲月流逝,渺無歸期,不由悲從中來。秋天草木搖落,最容易引起思鄉的凄清之情。但作者好作新奇語。他在“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秋悲春更悲”二句中,用翻案法,偏說春比秋悲,把自己懷念故鄉的愁緒渲染得更為濃烈。緊接著又揮灑出“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二句,借景抒情,把眼前的西湖秀色,同濯錦江和峨眉山的旖旎風光聯結起來,既表現自己對杭州的喜愛,又抒寫對故鄉的深情。作者以“濯錦江”和“峨眉山”作為故鄉的象征,選景很有典型性。“平湖”與“濯錦”、“橫翠”與“峨眉”相互映襯,誘人產生美麗的想象。為了與旖旎風光相應,作者有意用律句,對仗工整,而又圓轉流動。
作者并沒有停留在思鄉的感情上,他進而想到歲月如流,人事代謝。“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兩句,暗用南唐后主李煜“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和“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之語而反其意,更深一層地說,不獨是憑欄人易老,雕欄、池臺也要荒廢朽敗。借用前人詩句以熔鑄自己詩境,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作者在這方面用得自然、貼切,常常是隨手拈來,與自己所抒寫的情景妙合無垠。寫到這里,作者更飛騰想象,懸測未來。他想到百年之后,這里的池臺樓閣已化為一片草莽。言外之意是說,自己也早已作了古人,遺骨已成塵土。“百年興廢更堪哀”二句,把內心中的哀傷感情抒寫得淋漓酣暢,使全詩達到了抒情的高潮。但忽然筆鋒又一轉,寫出了“游人尋我舊游處,但覓吳山橫處來”。這兩句含蘊豐富,奇氣橫溢。作者相信后人一定會懷念我,憑吊我,在朝橫暮縱的吳山下尋覓我的遺蹤。這里仍有傷感,但更多的是自豪。相信自己可與吳山俱存,名垂千古,這是何等樂觀,何等曠達,何等豪邁!在經過了幾番錯綜變化、波瀾起伏的寫景抒情之后,在結尾處又借“游人尋我”,自然地帶出“吳山橫處”,同開篇的“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前后呼應,首尾相銜。可見作者在章法結構上揮灑自如、大開大闔的功力。
歐陽修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古《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是前四句五言,描繪許昌西湖景色;以下十二句七言,抒寫朋友相念之情,以及自己異鄉逢春、傷嘆老大之意。論題旨,論思路,論章法,蘇軾這首詩同歐詩都很相似??梢钥闯鰵W詩與蘇詩之間的直接承傳關系。如將二詩對照比較,歐詩中的“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以及“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等句,寫景流麗宛轉,色彩鮮明,境界如畫。全篇所抒之情比較單純,筆調婉轉安恬,四句一轉韻,風格平易清暢。而蘇詩寫吳山,重在傳神寫意,筆致活潑跳脫,饒有奇趣。蘇軾不僅抒寫了春日思鄉傷老之情,還進一步觸發百年興廢之感,寄寓人生哲理。從思想的豐富、意思的深刻來看,似勝歐詩一籌。蘇軾將歐詩前四句五言,發展為八句,后邊的十二句,縮為十句。全篇韻腳平仄交錯,使詩篇在整齊中富于變化。蘇軾才情奔放,筆力恣肆靈動,七言古詩這種體裁最適合他縱橫馳騁。黃庭堅說他的古詩“長篇須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七引)。這首詩也體現了蘇軾七古在謀篇布局上曲折多變而又脈絡分明的藝術特點。
字數:1885
作者:吳孟復
上一篇:蘇軾詩集《泗州僧伽寺塔》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詩集《望海樓晚景五絕(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