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
聶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中晚唐為數眾多的憫農詩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紳《憫農二首》,下來就要算聶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詩的內容之平常、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么奧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顯得十分耐讀,又決不是偶然的。
封建時代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是地租剝削。在唐末那樣的亂世,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匱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此詩的寫作目的就在于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此詩撇開正面的描寫,而只攝取收租的題前之景,即農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況,“官家已修倉”句點到為止,修倉干什么,農夫的命運將怎樣,一應留待讀者去想,作者省卻許多氣力。
詩歌語言有具體形象之美,亦有概括抽象之妙。“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就好在用泛寫的方式,概括了一般豐年的情事,并不以具體形象見長。此詩前二句也一樣,“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是特寫一家父子的情事,而是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著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閑可言。十個字具有很強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在揭露諷刺的時候,詩人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單指莊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況,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禾未秀”,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欠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所以“官家已修倉。”官家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實施的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尤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勾勒之功不小。農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迫不及待,及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種種情事,俱在其中,作者的憂民憫農之心亦躍然紙上。明人楊基《陌上桑》云:“青青陌上桑,葉葉帶春雨。已有催絲人,咄咄桑上語。”與此詩屬同一表現手法,可以對讀。
上一篇:聶夷中《傷田家》精品詩詞解讀
下一篇: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精品詩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