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今年春淺臘侵年)【原文】
初春病起
今年春淺臘侵年,冰雪破春妍。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鐘鼓漸清圓。
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游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
【鑒賞】
這是一首遣興之作,描寫詞人初春病起,又喜悅又疏慵的心情。表現這種心情的作品本是古已有之,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寫他“臥疴退空林”,當“新陽改故陰”之時登樓所見所感,并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名句,一向為人稱道,但它徒有佳句卻無通體之美。而這首《一叢花》,詞人抓住今年初春和病愈初起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情感受,并由此結構全篇,于極普通、極尋常的生活感受中,寫出了個性,可稱佳品。
詞的上片側重初春病起之喜悅,下片側重初春病起之疏慵。“今年春淺臘侵年,冰雪破春妍”,寫春寒猶重耳,而用臘侵、雪破表述,一起句便呈新奇。“東風”二句進一步刻畫“今年春淺”的特色:不光春來得遲,而且即“有信”也“無人見”,她只在“柳際花邊”露了些“微意”。而敏感的詞人已察覺了。這既表現了今年初春的異常,同時也暗中透露了詞人特有的乍覺乍喜的心情。這里雖無具體的形象描繪,但“微意”和“柳際花邊”卻啟人聯想,含蘊深細,極見個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悅心情。初春時節,縱然夜寒且長,但已是大地春回,所以“孤衾易暖”,就連那報時鐘鼓,也覺其音韻“清圓”,入耳堪聽了。至此,初春乍覺而興奮之情,極有層次,極細膩地刻畫出來,而這種情景正是病起的詞人才會有的獨特的心理感受。
下片結構與上片相似,但在意象的刻畫和感情的抒發上有了變化。前二句寫初春晨景,仍貼合著“病起”的特殊景況,所以只能寫樓閣中所見所感,“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景象雖不闊大,但色調明麗,充滿生機,清新可喜。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實描繪,又符合作者獨特的環境和心理感受。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說到游人郊苑尋芳,進而聯想到“小桃杏、應已爭先”。“爭先”者,先于其他花卉而開放,下語甚雋。只說推想,未有實見,還是緊扣“初春病起”的獨特情景落筆,寫得生動活潑,意趣盎然。以上四句寫景敘事,有實有虛,既描繪了“初春”之景,又表現了“病起”之情,清新韶秀,細密妥溜。這四句與上片前四句在寫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敘事兼寫景,景是出以虛筆;下片四句寫景兼敘事,景則有實有虛。這樣的變化,不但避免了重復呆板,同時也符合詞人病起遣興的邏輯。因為這首詞所寫的是日出前后的情景,上片寫日出之前,初醒時的感受和心情,故多意想之辭,病起逢春,自然興奮愉悅;下片寫日出之后,見到明麗的晨景,故以實筆描畫,這既合乎情理,又為下文蓄勢。詞人由眼前景,自然會聯想到尋芳之趣,聯想到樓閣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應也“作尋芳計”。這寫法上的變化正合題旨,結構上同中有異,自然活潑。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陡然逆轉,與前景前情大異其趣。從結構上說,這里出現曲折,頓起波瀾;從抒情上說,仍是緊扣“病起”二字。因為盡管春回大地,而病體方起,畢竟少歡樂之趣。“疏慵”應“少悰”,“愛眠”應“衰病”;而“日高眠”,又與“尋芳計”相對。由上文逢春情緒一起,到此處少歡又一跌,這種心理上的變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表達得深刻細膩,真切動人。
清人黃子云說:“詩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離乎真實無偽。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詩者若能隨境興懷,因題著句,則固景無不真,情無不誠矣。”(《野鴻詩的》)蘇軾這首詞恰是“能隨境興懷,因題著句”,筆下之“景”,無論為虛為實,“無不真”;筆下之“情”,無論是喜是憂,“無不誠”,這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初春”這一日和“病起”這一事的特殊情景,寫出了“這一個”。
字數:1549
作者:張秉戍
上一篇:蘇東坡《木蘭花令(霜余已失長淮闊)》思念歐陽修友情詞作
下一篇:蘇東坡《滿庭芳(歸去來兮)》量移汝州別黃州父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