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黨天正 【本書體例】
【原文】:
躒躁摧長恧兮擢戟馭殳(1),所離不降兮以泄我王氣蘇(2)。三軍一飛降兮所向皆殂(3),一士判死兮而當百夫(4)。道祐有德兮吳卒自屠(5),雪我王宿恥兮威振八都。軍伍難更兮勢如貔貙(6),行行各努力兮于乎于乎。
【鑒賞】:
這是一首分離送別的戰歌。據《吳越春秋》所載,越王舉兵伐吳,國人各送其子弟于郊境之上,作離別相去之辭。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越國軍士奮勇殺敵,威振敵膽的英雄氣概,熱情地歌頌了他們壯烈勇敢的犧牲精神,表達了對報仇雪恥、光復國家的正義之戰的必勝信念和良好祝愿。
詩以描寫行進中的軍隊開篇,荷戟持殳的兵士,帶著亡國受辱的愧恨和渲泄君王久欲復興的意愿,急速前進,殺向吳國。作者從送者的角度,描繪了大軍出征的場面,傳示出人物特有的思想情緒。“長恧”,“以泄我王氣蘇”,不僅是征者的所思所想,而且也是越人的普遍心聲,在離別時刻,他們念及的不是家事私情,唯以國恥君恨為懷,士氣之高漲可想而知,人民對君王的擁戴,對討吳復國戰爭積極支持的態度于此盡見。起筆富有聲勢,不同凡響。接著二句,是寫越國大軍壓境,所向披靡,銳不可擋,戰士們義無反顧,以一當百,拼死殺敵。離別之后,征人該起程進發了。這里,作者以想象之筆,連用“飛降”、“所向皆殂”、“一死判死”、“而當百夫”這樣一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字眼,極力渲染出越軍的神速勇猛,士卒的舍生忘死,形象鮮明,動感強烈,畫面生動,聲色并茂,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面對如此精銳強悍之師,吳國必將陷于失敗的境地,下面二句即予披示,道義祐助有德之人,吳國終于自毀自滅,洗清我們君王的奇恥大辱,越軍的聲威震懾吳國都市。越國師出有名,深得人民擁護,可謂天祐人助,已穩操勝券。而吳國多行不義,天怒人怨,自己把自己推上了復亡之途。作者把國家的興亡系于人心的向背,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這里明言越之“有德”,暗寫吳之無德,越王威勢與吳之衰亡形成鮮明對比,兩者相得益彰,互映成趣。詩中一再申明越國興師伐吳,意在“雪我王宿恥”,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復仇意識,給人以莊嚴神圣之感。這二句仍是擬想之辭。結處再述越國軍伍,一鼓作氣,勢如猛獸,征人奮勇前行,努力作戰。上句用比喻手法,極言越軍的勇猛無敵,下句為送者的勸勉之辭,一句之中,重復的字詞竟然三見,這種重疊字法的運用,造成了一種奮發不已、流動不斷的態勢,增強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效果,使詩篇顯得情味雋永,意緒飛揚,所謂語盡而意未盡。詩作雖已收結,但畫面仍在不斷地擴展、延伸。
全詩以送別場面領起,又以勉勵征人作收,中間大半篇幅,則全用虛擬之筆,設想來日,虛情實寫,筆觸多變,構想巧妙。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反復渲染,盡情抒寫,虛實交錯,行文騰挪跳躍,情調高昂激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詩中全用長句,短則九言,長則十一言,這在古代詩歌中尚不多見。這種長而有變、參差靈活的句式,便于作者自由地揮灑騁情。而句中“兮”字的運用,既活躍了詩歌的句式,延長了語言的音節,又增加了詩歌的抒情成份。這些,都體現了早期詩歌的某些特點。
上一篇:《禱雨辭》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離騷》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