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溪 蕭繹
相逢半路溪,隔溪猶不度。
望望判知是,翩翩識行步。
摘贈蘭澤芳,欲表同心句。
先將動舊情,恐君疑妾妒。
這詩以棄婦的口吻,訴述在半路與前夫偶然相見,引起情感的波動,欲重溫舊情,而又顧慮重重的心懷。
首句“相逢半路溪”先落清題目,用“相逢”勾出兩個人物。逢者誰,卻不明言——是她不愿說出。言下之意,就是我先前的那一位。“半路”點出不期而遇。從下句看,兩人相逢半路、隔溪可見。一條小溪,不像寬闊浩渺的江水,自然容易渡過。雖然近在咫尺,故夫卻見而不語,冷如路人。在她看來,分手已久,不通音訊,難得一見。既然碰上,必然有話要說??墒撬?ldquo;隔溪——猶不度”,這就把她因“相逢半路溪”帶來的一陣內心激動沖得干干凈凈。相逢而不相見,是意外中的意外,這從情感沉重的“猶”字可見其困惑,所以引起她心中一陣疑團:是不是思見心切,精神恍惚,把過往行人當作故夫,這就自然生出下二句理智和情感的回旋。
“望望判知是,翩翩識行步。”“望望”,是望而又望,仔細久望,二字平易傳神。從注目的眼神中見其心中的疑惑,最后判然辨清,剛才乍見之不錯。這句是從《孔雀東南飛》“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化出。著一“判”字,顯出她的心細和焦急,和“猶”字前后遞接,盤轉出心情的起伏而后定。寫棄婦依然一往情深,雖然故夫漠然冷視,自己還“望望”而“識”,而“判”,從那走路的身影、翩翩的風度而遙認出來。“識行步”是從“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同上)中取意,曲曲而扣棄婦心理。兩句果前因后,寫得情思依依,一心向往。首二句兩“溪”字,魚貫相連。此兩句只勾勒人物情態,而“識”、“判”自是“隔溪”遠望。“翩翩”從“望望”而來,傳出心思搖搖,意切情至的神情。
故夫無動于衷,她自己似乎全然不考慮這些,只是想著如何去接近他:“摘贈蘭澤芳,欲表同心句。”摘蘭贈芳,是情愛追求、男女相思的一個積淀的表情方式:“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九歌·湘君》)“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湘夫人》)“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古詩十九首》其六)“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其九)這都是贈遠遙寄。這里所贈之人,僅一溪之隔,只是對方心自為遠,她“欲表同心”而不便,故先折芳以贈。用今天話來說,就是先獻上一束鮮花,以示情之所鐘,表達癡情未渝。
如果兩情相悅,久不相見,則是“既見復關,載笑載言。”但他們畢竟有了裂痕,眼前小溪,如鴻溝橫亙。她雖然“望望”而心動,見“翩翩”而意切,卻不便直言,故先贈芳試探。末兩句則把這層心思說得非常清楚:“先將動舊情,恐君疑妾妒。”乍見之下,“舊情”、今懷齊涌心頭,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今懷固無已,故情今有余”。(《戲作艷詩》)但如果自己先將新情敘起,擔心故夫疑己嫉妒新婦,更為疏遠,故按捺住新情,先提舊情。這兩句把情之急急,又顧慮重重的心思,寫得波折動人,搖曳生姿??坍嬃巳宋锴楦袑R唬乃技毮伒膫€性特征。這里寫其心理,至于情態,作者有“入堂值小婦,出門逢故夫。含辭未及吐,絞袖且踟躕。”可與此參看。“動”字下得撩撥,見出人物躍躍欲試的心理。“恐”字顯其復雜、猜度、動蕩的心理。
詩中的幾個動詞“望”、“識”、“欲”、“恐”都是平常字眼,卻把人物的層層心思,情感發展的每一階段,以及相互間的遞進關系,都極為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來。化熟為新,轉溢出棄婦挹之不盡的深厚、熱烈、細致而又不無擔心的情思來。寫故夫的第二、第四句,只就主人公眼中見出,不像《上山采靡蕪》讓人物自己直接活動,這樣留出更多筆墨,刻畫棄婦心理,使詩的主題更為集中,主人公心理刻畫更為細膩。就人物情思的抒發表達看,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徑,徙倚而前,一步一態,一態一變。”(王又華《古今詞論》引毛稚黃語)用語措詞,鉛華落盡,出入漢樂府民歌之間,鎔鑄詞意,渾成自然。這和他“學曲初成,遂自嬌音滿耳,含情一粲,蕊氣撲人”(陸時雍《詩鏡總論》)的風格,自然兩樣,無脂粉氣,無五光十色的字眼。題目與詩中的小溪,很有戲劇性色彩,有助于人物性格的體現。在詩中明現,暗現,總將兩人分開置于彼此兩邊。詩的前六句,硬按捺住性情,不說相遇者是誰,而用“識行步”、“贈蘭芳”、“表同心”,層層交待,直至結末方點出“舊情”,以及“君”、“妾”字樣,這樣寫也很符合棄婦那帶有創傷的委婉多情的心理。
上一篇:王筠《北寺寅上人房望遠岫玩前池》
下一篇:朱超《別席中兵》送別友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