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古詩全文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古詩賞析
此詩作于上元元年(760),是年李白已六十歲。上年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江夏(今武漢武昌),在江夏、洞庭游覽逗留了將近一年,即從江夏泛江赴尋陽再游廬山,寫下此詩。
此詩可分三段。開頭六句自我寫照,可稱序曲,為第一段;從“廬山秀出南斗旁”至“白波九道流雪山”為第二段,正面寫廬山之景,亦即題中的“廬山謠”;“好為廬山謠”至末,是抒寫游仙之情。“謠”即“歌”,是一首歌唱廬山的歌行體詩。盧侍御虛舟,即殿中侍御史盧御舟。李華《三賢論》云:“范陽盧虛舟幼直,質方而清。”賈至有《授盧虛舟殿中侍御史制》。殿中侍御史是御史臺殿院官員,掌管殿廷儀衛及京城糾察。盧虛舟是李白好友,曾寫有《通塘曲》,夸廬山之美;李白有《和盧侍御通塘曲》:“君夸廬山好,通塘勝耶溪。通塘在何處?遠在尋陽西。„„”所以李白又以這首歌唱廬山的詩歌寄給他。
開頭二句即以楚狂接輿自比。據《論語·微子》、《莊子·人間世》、《高士傳》記載,陸通字接輿,春秋時楚國人,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孔子至楚,接輿在其車旁歌云:“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諷諭孔子奔波從政。李白自比接輿,表示對朝廷政治已看透,只想隱居不仕。接著描述自己帶有云游色彩的行旅:
手中拿著鑲有綠玉的手杖,清晨告別江夏黃鶴樓,來到廬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這既是李白來廬山的原因,也是對自己一生愛好和行蹤的形象概括。
第二段是對主題“廬山謠”的描繪。首先詩人寫鄱陽湖中遙望秀麗的廬山:“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南斗,指二十八宿(xiu)中的斗宿,因在北斗星之南,故稱。古人認為天上的星象與地域是相對應的,廬山在春秋時屬吳國,是斗宿的分野。屏風九疊:指廬山五老峰下似九疊云屏的峰巒。明湖,指清澈的鄱陽湖水。黛,黑色。三句意謂廬山秀麗突出,高聳在天空斗宿邊,九疊屏風的峰巒如錦繡云霞般展開,山峰倒影在清澈的鄱陽湖中,閃耀著青黑色的光彩。以上是對廬山總的描繪。
廬山最令人贊嘆的是瀑布,以下詩人就選擇了這個特色進行細致描述:金闕巖前瀑布從兩座高峰中涌出,三疊泉的瀑布如銀河倒瀉于石梁,香爐峰的瀑布與三疊泉遙遙相對,回繞的峭壁和層疊的峰巒上凌蒼天。“金闕”是峰巖名,又名石門山,其形似雙闕,壁立千仞,有瀑布傾瀉。三石梁即指三疊泉之瀑布,水勢順三級石梁而下,故稱。香爐峰的瀑布如煙似云,高空直下,李白早有“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的名句。這里將三種不同形狀的瀑布都寫得非常優美神奇,充分展示了廬山特有的景觀。接著二句,詩人又用彩筆渲染景色:朝陽初升,滿天紅霞和翠綠山影互相照映,色彩何等鮮明;在藍天中翱翔的飛鳥卻難到這高峻的山峰,對比何等強烈!
然后,詩人又描寫站在廬山高峰上所見景色:登高遠眺,天地間景色盡收眼底,大江滔滔,一去不還;黃云滾滾,席卷萬里,而風色驟變;九條支流,波濤高涌堆疊,宛如雪山。這四句筆酣墨飽地寫足了長江的雄偉氣勢和祖國的壯美河山,抒發了詩人的豪情。
江山美景,激發了詩人的詩情,第三段就寫自己的“興”,帶有游仙色彩的抒懷。相傳廬山東峰有圓形石巖,能照見人影。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有“攀崖照石鏡”句。二句意謂悠閑地窺照石鏡,頓使自己神清氣爽,當年謝靈運的行走之處,如今已被蒼苔淹沒。詩人由此感到人生短暫,世情煩囂,只想“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還丹,道教認為服用可以成仙的丹砂。這種丹砂煉丹時燒成水銀,積久又還成丹砂,故稱還丹。琴心三疊:道教煉丹術語,指修煉身心,達到心平氣和的初成境界。于是詩人飄飄然起來,仿佛遠遠望見仙人站在彩云里,手拿著芙蓉花,正在飛向天帝元始天尊居住之地——玉京去朝拜。最后兩句用《淮南子·道應》典故:盧敖游北海,遇見一個形貌古怪的士人,盧敖邀他同游北陰之地,士人笑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隨即聳身入云。汗漫:漫無邊際,此處指廣大無比之神仙。九垓,九重天。太清,道教指最高的仙境。此兩句反用典故,詩人以古怪士人自比,以盧敖喻盧虛舟,意謂自己事先已與大神仙在九重天上約定,愿意迎接盧虛舟共游最高神境。
詩的首段自述和末段游仙,雖然寫法不同,但都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鄙視和對自由的向往。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詩云:“先寫廬山形勝,后言尋幽不如學仙,與盧敖同游太清,此素愿也。筆下殊有仙氣。”方東樹《昭昧詹言》亦云:“‘廬山’以下正賦,‘早服’數句應起處,而提筆另起,是以不平。章法一線為通,非亂雜無章不通之比。”全詩結構完整,首尾呼應,色彩濃郁,感情豪邁,氣勢充沛,想象豐富,語言生動,是李白晚年七言古詩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蘇軾《法惠寺橫翠閣》表達思鄉之情及對人生和生命的沉思
下一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