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注釋】
①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五代時吳越王錢俶所建,又名看經樓、先德樓。蘇軾熙寧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樓醉中共作絕句五首,這里選第一首。
②翻墨:比喻烏云像潑翻的墨汁。
【評析】
蘇軾來到杭州后,面對著西湖秀麗的山水,他的心深深地陶醉了。他的故鄉四川眉山是以風景美麗著稱的,可是現在看到西湖的美景,他卻感嘆到:“故鄉無此好湖山”!他甚至表示死后也愿葬在這里:“平生所樂在吳會,老死欲葬杭與蘇。”每當公余閑暇,他便和同僚們一起游覽西湖,徜徉在山水之間,留連忘返,并寫下了許多歌詠西湖的優美詩篇。
熙寧五年(1072)的六月二十七日,蘇軾乘舟游賞西湖,第一次看到夏日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后至望湖樓暢飲大醉,醉后寫下一組絕句,這就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寫西湖夏日的驟雨,景物的特點抓得非常準。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寫濃云遠起。“翻墨”,是比喻大塊的烏云像潑翻的墨汁一樣黑;“未遮山”,是說烏云未合,不過是陡然飄來幾塊積雨云,遠處的山頭并未遮盡。這兩個詞表現夏天陣雨的烏云非常準確,因為冬春的陰云是灰色的,絕不會有“潑墨”一般的顏色;秋天的陰云雖有深黑時,但卻布滿天空,如“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而不會出現“未遮山”的情況。只有盛夏之際,才會有這樣幾塊忽然而至、黑如潑墨的雨云。所以全詩的第一句,就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夏天陣雨的特點,而“未遮山”一語,還為后面的“卷地風來忽吹散”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二句:“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暴雨驟至。“白雨”一詞,用得極新鮮又極貼切。春雨如絲,秋雨如霧,都不會像夏日的暴雨那樣,下成“白雨”。作者此次西湖之游,是農歷的六月二十七日,正當三伏盛夏,只有在這個季節里,雨才會下成白花花的一片,好象一道白色的雨幕,將遠處的山水樓臺完全遮住。一個“白”字,確實是抓住了夏日暴雨的特點。
由于“白雨”遮斷了作者的視線,所以對于這場雨的具體描寫,就只有寫眼前的“跳珠亂入船”五個字。夏日的暴雨,不同于“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也不同于“到黃昏,點點滴滴”的秋雨,當驟雨初至時,那雨點是又大又猛的,落在湖面上,猶如濺起千萬顆晶瑩的珍珠,帶著噼里啪啦的響聲,跳入船艙中。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圖畫!有形象,有色澤,有聲音,有動態,真是把夏日暴雨的雨景寫得活靈活現、如在目前。
然而這畢竟是一場陣雨,它既不會像春雨那樣“霏霏”飄灑,也不會像秋雨那樣“綿綿”不已。它來得快,去得也快。“卷地風來忽吹散”,一陣風吹過,這“未遮山”、沒有根腳的烏云便蕩然飄散,西湖上云銷雨霽、彩徹區明,又是一派晴空麗日了。此詩第一句寫云聚,這一句寫云散;一個“忽”字,好象是表示意外,實際上把夏日陣雨的驟起驟止、來去倏忽很自然地表現了出來。
第四句:“望湖樓下水如天”,寫雨后西湖的景色。雨過天晴,湖面更加平闊,從望湖樓上向西湖望去,只見一碧萬頃的湖水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湛藍深邃。“水如天”三個字,描繪出一幅水天映接、碧波蕩漾的圖畫,與前面的風起云涌、暴雨驟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令人心曠神怡。柳宗元《別宗》詩中有“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的詩句,李賀《貝夫人》詩中亦有“空光帖妥水如天”這樣的話,蘇軾顯然是有所借鑒的。但用“水如天”三字來描寫驟雨初晴的西湖,卻使人感到更真實、更貼切;而連續三個“動”的畫面之后,忽用這樣一個“靜”的畫面作結,又使此詩表現出了悠然不盡的情致。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在藝術上具有很突出的特點。其中之一,是善于用變換的畫面來表現動態的景物。這首詩極短,只有四句,但一句一景,分別寫云、雨、風、水,畫面迅速地更迭變換,接得快,轉得更快,如同風流云散,與夏日暴雨的驟起驟止、忽來忽去正相一致。使讀者讀此詩如同經此雨,能夠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快感。作者在描寫這些不同的畫面時,砍掉了其間的銜接、轉換的部分,使得文字極其精練;而砍掉的部分,又正可以通過讀者的想象去補充。這樣的處理方法,顯示了作者高明的藝術腕力。
此詩的另一個特點,是語言的準確、生動。作者善于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使用既新鮮又貼切的比喻來進行描寫,所謂“隨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王文浩語),所以給讀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如詩中用“翻墨”來形容烏云的顏色,用“白雨”來形容暴雨的密集如注,用“跳珠”來表現水花濺入船艙的動態,用“未遮山”、“忽吹散”寫夏日驟雨的忽來忽去,用“水如天”來表現雨后西湖的水滿波平,都寫得細致傳神、生動如畫。特別是“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尤其能夠繪形繪聲繪色,把畫面幾乎寫“活”了。像這些地方,表面看都似隨意揮灑、信手拈來,實際上卻是匠心獨運、十分精巧,只是不露斧鑿的痕跡罷了。這是很能看出作者的深厚功力的。
在寫作此詩的十五年之后,哲宗元祐四年(1089),蘇軾出知杭州,再一次來到西湖邊。當他回憶起十五年前第一次見到西湖夏日驟雨的情景時,仍然記憶猶新,因而深情地寫下了“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的詩句。可是那一次,他作為一路帥守,因勞心災賑、公務纏身,再沒能寫出歌詠西湖的佳作名篇,但云“不見跳珠十五年”罷了。
上一篇:蘇軾《戲子由》勉勵安慰弟弟蘇轍詩
下一篇:蘇軾《望海樓晚景(選一)》描寫錢塘江潮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