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
—遇見你是我最美麗的意外
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
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
—顧況《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
“當年煙月滿秦樓,夢悠悠,簫聲非舊??。人隔銀漢幾重秋??。信難投,相思誰救。等他詩題紅葉,白了少年頭。佳期難道此生休?”
這是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寫的一段唱詞:《水紅花》。
而我尤愛此句:“等他詩題紅葉,白了少年頭。”
紅葉題詩的故事,發生在距現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天寶年間,主人公是當時集詩人、畫家、鑒賞家等頭銜于一身的才子顧況。
天寶年間的顧況才二十多歲,年輕、耿直,滿腹詩書。他曾游學于長安,閑暇之余喜歡與三五友人吟詩賞景,過得正是詩人應有的詩情畫意般的生活。
那年秋天,顧況身處洛陽。
洛陽與長安離得很近,她繁華而風流,古韻而詩意,有美人解語,有牡丹傾國,是唐朝的東都,又稱神都。城內有宮殿,有內侍,有宮女,布局規模與長安城如出一轍。
故事發生的時候,顧況正和幾個志趣相投的友人在洛陽苑中游玩。苑中毗鄰皇宮禁苑,有一條水道從禁苑通向苑中。偶一低頭,他看見一片題有詩句的紅葉沿著水流飄出,頓時滿臉訝異,于是拾起紅葉,閱讀了上面的詩。
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
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一入宮門,寂寥為伴,年年歲歲,暮暮朝朝,仿佛再也看不見陽光燦爛的春日。如今我把這樣的心情題寫在紅葉之上,希望有緣之人能夠看見它。
一看詩的意思,顧況便猜到,這是禁苑中某位寂寞的宮人所作。她是那樣哀怨,深宮高墻猶如囹圄將她禁錮,她就是一只黃金籠中的鳥兒,有翅膀卻不得藍天,有情愫卻不得愛戀,深宮歲月似乎早已把她那顆鮮活自由的心磨得粗糙。而這片紅葉仿佛是龜裂的土地上長出的一株嫩苗,盡管不久之后就會枯萎而亡,卻在它生長的須臾宣誓了它想活下去的渴望。
顧況癡癡地看著手中紅葉,吟誦了一遍又一遍。他抑制不住心中愁緒,也題了一首詩在紅葉上:
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
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
寫完,他把題詩的紅葉置于流水之上,讓它隨著流水飄回宮中。
他說,深宮中的她是如此悲涼,日日困于高墻之內,惆悵此情,枉斷腸。
他說,幸好還有這一條水道通向外面,而我題詩紅葉,又是寄給誰呢?
對于這位有才情的宮女,顧況感慨有之,同情有之。然而他有心無力,莫說他只是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就算他日他封官晉爵又能怎樣?女子一旦入了宮,她們的命運,誰說了都不算。
十幾天后,顧況的友人在苑中游玩,偶然從水道拾起一片紅葉。自然,上面是題了詩的。
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友人將這片題詩紅葉交給顧況,顧況見了之后,既欣喜,又遺憾。
題詩的宮人顯然沒有料到,宮外有人看到了她聊以慰藉寫的詩,更不用說得到回應了。顧況回應的這片紅葉,就像偶然漏到冰窖的一絲陽光,讓她的心情多多少少有所好轉。所以驚喜之余,她又和了一首。
故事到此,好似正彈奏哀怨曲調的琵琶斷了一根弦,曲聲戛然而止,再也沒有下文。隔了那道宮墻,他們誰也不認識誰,誰也不了解誰,有的只是偶然寥落,落葉成詩的“邂逅”,不算邂逅的邂逅。
大概因為這樣的結局太過唏噓,于是在野史中便有了這樣兩種后續。
一說,紅葉傳情之事漸漸流傳開去,居然傳到了皇帝耳中。皇帝覺得這事離奇浪漫,就把題詩的宮人放出宮,成全了她和顧況。
一說,紅葉題詩之后沒多久,“安史之亂”爆發,宮人趁亂逃出了上陽宮,她與顧況在戰亂中重逢,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但我寧愿相信那個無疾而終的結局才是歷史的真相。太過圓滿,有時反而失了事實。
不論真正的結局如何,對顧況而言,那段題寫在紅葉上的浪漫邂逅,必然是他此生最美麗的意外。
當然,紅葉題詩的故事并沒有因此而停止。自顧況的《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后,宮女紅葉傳情的故事被演繹成了多種版本。深宮女子,古來皆寂寞。大概她們都想效仿前人,以紅葉題詩來排解心中的幽怨吧??。
那一片紅葉,亦是一份寄托。這場邂逅始于顧況,卻非止于顧況。
而顧況留給后人的記憶,從年輕時“紅葉傳情”的浪漫邂逅,一晃眼過渡到了老年時對大詩人白居易的提攜。
那個時候,顧況年歲已高,在京城任著作佐郎。白居易年方十六,意氣風發。
白居易到京城是為了參加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在考試之前,他帶著自己的詩詞去拜見成名已久的顧況。
“白居易?”顧況看見詩稿上的姓名,禁不住笑了。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一臉真誠站在自己面前的青澀少年道:“長安米貴,居住不容易啊!”
說完,他打開詩稿閱讀起來。
他看到的第一首詩是白居易在后世流傳最廣的《賦得古草原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讀完,顧況忙收回先前的話。他一本正經地對白居易說:“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在長安居住又有何難?我剛才所說的話只是開玩笑罷了。”
那以后,顧況每每提起白居易,對他的才華贊不絕口。顧況在京城久負盛名,能得他如此夸贊,白居易的受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名聲由此大振。
千年后的如今,白居易名聲遠遠蓋過顧況,然而在當時,“顧況”兩個字的分量卻是不輕的。顧況是前輩,亦是白居易所尊重之人,不然白居易也不會一入京就前去拜訪這位著作佐郎。
顧況能詩亦能畫,但是能被稱作顧況代表作的詩并不多。在他所有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首《棄婦詩》。
古人雖棄婦,棄婦有歸處。
今日妾辭君,辭君欲何去。
本家零落盡,慟哭來時路。
憶昔未嫁君,聞君甚周旋。
及與同結發,值君適幽燕。
孤魂托飛鳥,兩眼如流泉。
流泉咽不燥,萬里關山道。
及至見君歸,君歸妾已老。
物情棄衰歇,新寵方妍好。
拭淚出故房,傷心劇秋草。
妾以憔悴捐,羞將舊物還。
余生欲有寄,誰肯相留連。
空床對虛牖,不覺塵埃厚。
寒水芙蓉花,秋風墮楊柳。
記得初嫁君,小姑始扶床。
今日君棄妾,小姑如妾長。
回頭語小姑,莫嫁如兄夫。
從內容來看,這首詩似乎綜合了《詩經·衛風·氓》《上山采蘼蕪》和《孔雀東南飛》,道盡婦人被拋棄后,滿心的痛苦和辛酸。顧況身為男子卻有此感悟,他本身應該是一位對待感情極其認真的人吧?
除卻詩人和畫家,顧況還有一重身份—鑒賞家。他醉心于研究當時的志怪小說,如《冥報記》《古鏡記》等等,研究成果皆記錄在他的《戴氏廣異記序》。
他博聞強識,學識斐然,奈何一生都沒有得到重用,甚至因得罪權貴而遭遇貶謫。直到晚年隱居茅山,他的生活較之先前才稍稍安逸。
他際遇一般,為官多年卻未有太大成就。然而,在詩壇,在文史,他留下了“紅葉傳情”這鮮明而濃重的一筆。既成千古佳話,便足以讓其他任何色彩變得蒼白。
上一篇:白居易《琵琶行》
下一篇:《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