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懷贈南陵常贊府》古詩全文
歲星入漢年,方朔見明主。調笑當時人,中天謝云雨。
一去麒麟閣,遂將朝市乖。故交不過門,秋草日上階。
當時何特達,獨與我心諧。置酒凌歊臺,歡娛未曾歇。
歌動白纻山,舞回天門月。問我心中事,為君前致辭。
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大圣猶不遇,小儒安足悲。
云南五月中,頻喪渡瀘師。毒草殺漢馬,張兵奪云旗。
至今西二河,流血擁僵尸。將無七擒略,魯女惜園葵。
咸陽天下樞,累歲人不足。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
賴得契宰衡,持鈞慰風俗。自顧無所用,辭家方來歸。
霜驚壯士發,淚滿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違。
終當滅衛謗,不受魯人譏。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古詩賞析
此為天寶十三載(754)太白作于南陵(今安徽南陵縣)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詩。作者自稱小儒和逐臣,以調笑“明主”的漢代東方朔自比,抒發了他對云南喪師,人民遭難,政治昏暗的憂憤,回顧了自己見棄朝廷后的冷遇,描寫了與常贊府相交的歡娛,預示了國家未來的戰亂,是一篇回腸蕩氣、震感人心、具有深刻社會內容的作品。
常贊府,為詩人新結識的友人,時任南陵縣丞,名不詳。前后寫作的《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兩首,均為同一人。唐代一縣四官(縣令、縣丞、縣主簿、縣尉)由朝廷任命,時人尊稱縣令為明府,縣丞為贊府,縣尉為少府。縣丞為一縣之副,約為八九品(上、中、下縣,品位略差)官。
全詩共四十二句,屬五言古詩。分為四個大段落。
前十句為第一大段落,借東方朔以自寓。東方朔為西漢文學家,曾上書自薦,漢武帝劉徹大奇之,令待詔公車,后任太中大夫等職。他曾直言切諫,武帝卻視之俳優。據《太平廣記》所引《洞冥記》及《東方朔別傳》,他為歲星(即木星)下凡,這當然是一種無稽的傳說。
起首兩句即將傳說和史實相結合。“帝(漢武帝)仰天嘆曰:‘東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哉!’慘然不樂。”接著兩句,謂東方朔隱真面目于調笑之中,曾為官十八年。《漢書》本傳稱其為“滑稽之雄”,“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說,故令后世多傳聞者。”“中天謝云雨”是指后來辭官,云雨為皇上的恩澤。然后四句謂東方朔離朝后倍受冷落,連老朋友(故交)也不來往了。麒麟閣,在漢長安未央宮內。漢宣帝三年曾繪十一功臣圖像于此。這里代指朝廷。
九十兩句謂當時東方朔多么杰出通達,只有他才合作者的心意。特,杰出。達,通達,指洞曉世事,看得透。諧,和諧合拍。作者的經歷與東方朔有若干相似之處,他天寶元年應詔入京,受到唐玄宗的寵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飲之”(李陽冰《草堂集序》),“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玉壺吟》),“君王賜顏色,聲價凌紫煙”(《還山留別金門知己》),這也是“明主”的“云雨”了。當此之時,他以為“使寰區大定,海內清一”的理想可以實現,也曾學東方朔“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結果讒毀益至,不得不離開翰林院(一去麒麟閣),與朝廷(即“朝市”),脫離關系(“乖”隔)。中天,即中途,詩人入京、離京僅一年半的時間(名為三年),何其短促乃爾。因此,他以東方朔為千載知己是可以理解的。
此段藝術的好處是將傳說和歷史上的東方朔與詩人自己的遭遇扭合在一起,若即若離,若實若虛,若近若遠,夫子自道,巧合雙關。
十一句至二十句為第二大段落,描寫詩人與常贊府相聚的歡樂以及向常贊府訴說胸懷,充滿亦喜亦悲亦憤的感情。他們在凌歊(xiao囂)臺(安徽當涂縣北黃山上)置酒,在白纻山(安徽當涂縣東五里,原名楚山)上高歌,在天門山(安徽當涂縣西南長江兩邊,東為博望山,西為梁山,兩山對峙,形如天門,故合稱天門山)上歡舞。
當常贊府問起自己的際遇,詩人不由得對懷才見棄表示強烈的憤慨,最后勉強歸于曠達超脫。他說:“你看我的才能怎么樣?與魯仲尼(孔子)相比,我不過是一個小儒而已。大圣尚且困厄當時,不受重用,那我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詩人愈如此,使我們愈感到他內心悲憤的沉重。
全段先四句極寫歡樂,中間兩句為過渡,后四句暗含悲憤,轉折極為自然。尤其將對話寫入詩行,聲口逼肖,綰合無跡,這是很難得的。
“云南五月中,頻喪渡瀘師”以下十四句直陳時事,表示了詩人對國勢邊事的關切。根據歷史記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八萬眾討南詔王閤羅鳳,師渡瀘而南,在西洱河(詩作“西二河”)一帶大敗,喪師六萬馀人,仲通僅以身免。十三載,劍南留后李宓又將兵七萬擊南詔,結果宓被擒,全軍覆沒。詩人以“頻喪”加以概括,說明邊釁進行多次。“毒草殺漢馬”,是指瘴氣。“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資治通鑒》),瘴氣是因南方多雨霧而形成的濕熱現象,北方人不習水土,而得病成瘟疫而死。“張兵奪秦旗”,形容蠻兵反擊,勇奪唐兵之旗,收復陣地。
“將無七擒略”,是詩人對征南詔之敗的評論,認為沒有諸葛亮那樣的主帥是根本原因。漢末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首領孟獲七擒七縱,終使其歸服。“魯女惜園葵”,用的是《列女傳》典故。魯漆室女因園中葵菜被晉客之馬踐踏而終歲無菜可食,故倚柱嘯悲,別人問她是否由于過時未嫁的原因,她回答說:“不然。我是擔心魯君年老昏憒,太子少愚,將來要發生動亂,禍及百姓,婦人也躲避不開。”詩人借此暗示當時天下將亂,自己有魯女惜葵之心。
“咸陽天下樞”四句,寫長安(“咸陽”為代稱)霖雨之災,連年物價騰貴,糧食不足。“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這是極而言之,災荒嚴重。“賴得”兩句,希望有一個賢相,能夠持鈞安撫百姓,轉危為安。樞,中樞,形容長安地位的重要。契,商的始祖,曾協助禹治理國家,掌管教化。鈞,為制陶的轉輪。持鈞,這里有指揮各政府部門之意,又暗含清廉均平對待百姓。
“自顧無所用”以下八句為第四大段,轉寫自己的處境和心情。詩人在宣城、當涂、南陵一帶飄泊,自顧既無所用于世,歸家又未能成行,終日坐不安席,內心怫郁,深感歲月蹉跎。這種心態,其他詩中亦多有表露。“霜驚”“淚滿”一聯為名句。
結尾兩句表示自信,也以之自寬。衛謗魯譏,泛指周圍人的對他的攻訐和嘲笑,詩人相信終將云散煙滅。這是對常贊府說的。他大概聽到過這些嘲毀之言,也許還向詩人轉述過,因此詩人書懷時曾及之。一說衛謗原是指孔子到衛國謁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受到別人的誹謗;魯譏是指魯大夫叔孫武叔攻擊孔子,受到子貢的反駁。詩人熟悉孔子掌故,又尊敬孔子,此喻容或有之。確否待考。
通觀全詩,寫得奇崛多變,但又脈絡鮮明。說往事,言時事,敘交情,寫心聲,真切,坦率,可見兩人相知不淺,讀了使人感慨系之。
上一篇:《江夏贈韋南陵冰》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寄東魯二稚子》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