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少年游
算來好景只如斯,惟許有情知。尋常風月,等閑談笑,稱意即相宜。
十年青鳥音塵斷,往事不勝思。一鉤殘月照,半簾飛絮,總是惱人時。
詞譯
深愛一個人的時候,就會失去自信,便常常要問:“你喜歡我什么啊?”
是啊,你喜歡我什么呢?答案其實真的很簡單,愛就愛“稱意”這兩個字啊!
看著你,眼睛覺得舒服;聽到你,耳朵覺得舒服;摸到你,手指覺得舒服;聞著你,鼻子覺得舒服……就是稱意。稱意了,便即相宜了,此風此月不再尋常,此等談笑亦不再等閑,心花綻放最美麗的光芒!
不需要你有萬貫家財,不需要你有顯赫家世,不管你做的是什么,不管你擁有的是什么。我要的是你,僅僅是你而已,除了你,其他的一切,在我眼中都是虛幻,都是不存在。
評析
晏殊的《珠玉詞》有“長似少年時”之句,此調故名“少年游”。容若此篇,耽于回憶,表達了初戀失敗的痛苦。
上闋以議論、敘事出之。起首兩句寫只要“有情”,便無處不是“好景”。“算來好景只如斯,惟許有情知。”人常言道好景如斯,其實景物本身,本無好壞之分。在有情人心中,就算是雨打芭蕉,春花凋殘,杜鵑啼血的凄涼,也可以演繹“朝朝暮暮情”的繾綣纏綿。
所以,縱是平常風光月色,平常言談笑語,只要“稱意”,就令人心滿意足了,也就是容若的接下三句,“尋常風月,等閑談笑,稱意即相宜”。的確,只要是“稱意”——不需要怎樣的花容月貌,情人眼里自然有西施;不需要怎樣風花雪月的刻意的浪漫,只要雙手緊握,眼波流轉交織,哪怕是相對無語,有情人自會心有靈犀。容若的這一番愛情感言,直教人想起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段文字:“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然而下闋卻陡然轉折,“十年青鳥音塵斷,往事不勝思”。青鳥,傳說是西王母的信使,后用為信使的代稱。李璟《攤破浣溪沙》詞云:“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容若這句“十年青鳥音塵斷”,想必由此化出。與心愛的人分離十年之久,對方杳無音訊,生死未卜,憶及往日情事,怎能不令人不勝深思懷念?
“一鉤殘月照,半簾飛絮”,接下兩句再用此時情景進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難耐。一鉤殘月,伴照離人孤獨如許;半簾飛絮,牽惹愁人思緒難平。此時此刻,相思縈懷的容若,還想著那句“稱意即相宜”嗎?殊不知人再合適、再稱意、再相宜,若不屬于自己,她的稱意,帶來的只有無限的傷痛,最后只有“不勝思”的“往事”,那殘照的月光,那滿簾的飛絮,都變成了惱人的緣由。這樣的相遇,只能說是“相見爭如不見”了吧?稱意、相宜,又有何用?
“總是惱人時。”語方點醒題旨。簡淡清新,直中見曲,質而能婉。
上一篇:納蘭《好事近·何路向家園》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