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新科 【本書體例】
【原文】:
萋兮斐兮(1),成是貝錦(2)。彼譖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3),成是南箕(4)。彼譖人者,誰適與謀?
緝緝翩翩(5),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幡(6),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7)。
驕人好好(8),勞人草草(9)。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10)。有北不受,投畀有昊(11)。楊園之道,猗于畝丘(12)。寺人孟子(13),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鑒賞】:
這是一首因遭讒致罪而發泄怨憤之情的詩篇,作者是西周王朝的寺人孟子。《毛詩序》說:“寺人傷于讒,故作是詩也。”其說可從。
此詩前四章重在刻畫讒人者的形象。一、二兩章劈頭來兩個比喻:正象那一絲半縷可以織成漂亮的貝錦一樣,讒人者東拼西湊羅織別人的罪名;正象那南箕星張著大口一樣,讒人者整天張著大口陷害好人。方玉潤說:“凡譖人者不外文致、簸揚兩端,首二章已將小人伎倆從喻意一面寫足,以下便不費乎。”(《詩經原始》)作者感情激憤,因此一開筆就入木三分地勾畫出讒人者的丑惡嘴臉,并且義正辭嚴地斥責讒巧小人,你們這樣做,實在太過分了。
如果說前兩章是從喻意入手,那么,三、四兩章就是正面揭露了。讒人者整天交頭接耳,制造謠言,陷害好人。作者連用“緝緝翩翩”、“捷捷幡幡”四對迭詞,把讒人者的形象勾勒了出來。他們時而竊竊私語,無中生有,羅織罪名;時而花言巧語,造謠中傷,迷惑眾人。作者無辜遭譖受刑之時,正是譖人者得意忘形之日。也正是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看清了譖人者的面目,并大聲警告他們:趕緊懸崖勒馬,停止這種惡劣的行徑。否則,人們不會相信你們的,你們也會玩火自焚!語句中顯示出一種凜凜正氣。
第五章為全篇樞紐。作者把譖人與受讒于人兩面雙題,總上啟下。“驕人好好,勞人草草”,一組對比,揭示出社會的黑暗無道。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作者只好呼叫蒼天,希望蒼天明察驕人之罪,憐憫無辜之人。這里的“蒼天”,實乃是最高統治者的代稱。
第六章是全詩的高潮。作者滿腔怨恨,猶如火山爆發,噴涌而出:“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由于對譖人者深惡痛絕,因此,“欲其死之之甚”(朱熹《詩集傳》),就設想把讒人扔給吃人的豺虎,以解心頭之恨;可是豺虎厭惡而不食,又設想把讒人扔到那荒無人煙的北極去;可是北極嫌棄他,也不接受,最后只好扔給老天爺任其發落。作者用頂真的修辭方法,突出強調“不食”、“不受”,以表明“讒譖之人,物所共惡”(《詩集傳》),也表明自己與譖人誓不兩立,不共戴天。這一章語言犀利,噴射著憤怒的火焰,如姚際恒所說:“刺讒者詩無如此之快利,暢所欲言”(《詩經通論》),體現出作者的戰斗精神和正義之感。
最后一章,用“楊園之道,猗于畝丘”起興,說明賤者之言或許有補于君子。“凡百君子,敬而聽之”,提醒君子們警惕那些專搞陰謀的譖人,并公開以自己的名義與讒人者針鋒相對。譖人者只能在暗地里玩弄花招,陷害好人,而作者則光明正大,毫無畏懼。兩相對照,更顯出作者的耿直、磊落。
此詩是發憤之作。作者綜合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譖人者,一個是作者寺人孟子(抒情主人公)。譖人者是邪惡勢力的代表,是作者嚴厲斥責、無情鞭撻的對象。從讒人者身上,人們可以看出剝削階級的丑惡本質,作者對讒人者的批判,實際上是對剝削階級的控訴。寺人孟子是正義的代表,他耿直、勇敢,疾惡如仇。雖然在肉體上是受害者、殘廢者,但在精神上卻是勝利者、是完人。孔子說:“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禮記·緇衣》),實乃是對寺人孟子戰斗精神的肯定。班固在《司馬遷傳》中把司馬遷與之相比,雖然結論有所偏失,但確是看到了兩人在遭遇、精神方面的相同之處。“未有腐遷,先有巷伯,古今人可同聲一哭也。”(方玉潤《詩經原始》)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上一篇:《巧言》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帝載歌》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