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篷四望水連空,一片蒲帆正飽風。
山際白云云際月,子規聲在白云中。
---戴 昺
“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會稽縣志》引王羲之語),概括了鑒湖山水的美。鑒湖在今紹興市南郊,古跨山陰、會稽兩縣。歷代文人歌詠鑒湖之作頗多。戴昺《夜過鑒湖》藝術上與眾不同的是,它不假雕琢,不事粉飾,徑直以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如實繪出鑒湖夜色的天然風采,以其本身的美而引人入勝。
詩題點明時間、地點、事件: 詩人乘船夜過鑒湖。首句,“推篷”兩字,暗示船身低矮狹小,一伸手就能推開頂篷,動作情態活現。抬頭“四望”,但見水天相連,茫茫無垠。詩人乘坐“一片蒲帆”之船,“正飽風”疾進。帆,是蒲草編織的,可見設備簡陋,船身輕巧。“飽”字,既畫出“蒲帆”承風鼓起的形象,又顯示船行速度的飛快,用詞準確傳神。
“蒲帆”離湖岸不遠了。岸邊的山,隱隱約約浮現在視線之內。“山際”,白云繚繞;“云際”,月輪高掛;風吹云移,山巒起伏,月色時明時暗,圖景晦明不定,如真似幻。鑒湖清幽、瞬息多變的夜景,足以令人心曠神怡。
“蒲帆”繼續飛馳。子規的啼聲刺破夜空,傳入耳鼓。這跡象說明: 船距岸越來越近了,天快亮了。循聲望去,原來子規卻隱藏在白云深處,迷離朦朧,可聞而不可見。
全詩四句,多層次地勾畫出鑒湖揚帆夜景:“水連空”的湖面,“飽風”的“蒲帆”,起伏的山巒,浮動的白云,出沒云海的明月以及“云際”傳來的子規聲聲。這一切圖像,構成一個“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寂處有音,冷處有神”(吳雷發《說詩菅蒯》)的立體空間境界,畫面形象隨“蒲帆”的移動而變換,既有可觸性,又有流動感。讀此詩,恍若身臨其境,夜過鑒湖,心胸為之一暢。二十八字中,“白云”二見,“山際”、“云際”各一見。文字的復出,造成回環的聲韻,輕快的節奏,增強了詩的音樂美。
上一篇:陳 起《夜過西湖》古詩鑒賞
下一篇:葉紹翁《夜書所見》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