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巢猶掛三更月,漁板驚回一片鷗。
吟得詩成無筆寫,蘸他春水畫船頭。
---陳 起
詩的題目叫“夜過西湖”,那就不是“夜游西湖”,更不是“游湖覓詩”了。從第三句“吟得詩成無筆寫”,也可見并不是作好準備有意去尋詩;卻偏偏寫出了詩,真是所謂“幾處覓不得,有時還自來”(貫休《詩》)。
前兩句寫景,詞意平平。首句點題中之“夜”,時已“三更”,弦月猶在,抬頭望去,似掛在鵲巢之上。這時候,早已群動全息,萬籟無聲。次句接寫詩題中的“湖”字。就在這一寂靜的背景上,響起了敲擊漁板的聲音。漁板,即桹板,一稱“漁桹”。多用于夜間捕魚時。潘岳《西征賦》中有“鳴桹”,李善注引《說文》說:“桹,高木也,以長木叩舷為聲……所以驚魚令入網也。”元人劉永之詩云:“余燼落寒燈,臥聞漁板響。”此刻,它響得那樣突然,以致熟睡的鷗鳥被驚醒,成片地競相飛回。
大概是鵲巢、弦月、漁板響、鷗鳥飛,觸發了詩人的雅興,詩思突然在他心中萌動,從而轉出了后兩句來。詩已吟成,卻無筆墨可以寫定,豈不掃興?正是在這一跌宕中翻出了以指代筆、以水代墨、以船板當紙的精彩的末句。蘸水寫字當然留不下印跡,此句妙處就在明知留不下印跡,卻偏要“蘸他春水畫船頭”。這種雅興本身,豈不就頗具詩情么?
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明代謝榛說:“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詩話》卷二)陳起《夜過西湖》詩的成功,也許就屬于這一類情況。
上一篇:文天祥《夜坐》古詩鑒賞
下一篇:戴 昺《夜過鑒湖》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