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云海綠。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
【題解】
這首《念奴嬌·井岡山》與《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為一次游程的姊妹辭章。1965年5月,毛澤東從長沙驅車赴井岡山視察游覽。38年重回故地,撫今追昔,詩潮奔涌,寫下兩首名為“井岡山”的詞作。我們難以斷定的,是孰先孰后。因為《重上井岡山》發表于作者在世日,可以視為審定稿,是較為滿意的。而《井岡山》一詞發表于1986年9月,顯系后人為紀念毛澤東逝世十周年刊發??。這首詞,可以視為未及審定稿。
【注釋】
[五井碑]井岡山上立有明清間“五井碑”一通,今已毀。五井,指以茨坪為中心的大井、小井、上井、下井、中井五地。
[黃洋界]見《西江月·井岡山》注。
[江山如畫]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成句。
[古代曾云海綠]古人曾說井岡山原是滄海。海綠,猶綠海,碧海。
【品評】
這闋詞,仍沿襲通式,上闋傾向寫景,下闋傾向言情。這叫情由景生可,叫觸景生情亦可。
上闋,“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從大處著墨,勾畫了井岡山巖石全景。靜中有動,全賴“飛”字點染。“飛”的主體,是詩人,是乘車重回井岡的詩人。“故地重來何所見”句,承上啟下,是大全景切轉中景或特寫的過渡語。“多了”以下四句,皆扣“見”字。“江山如畫”,用慨嘆語總結所“見”,逗出上闋結句“古代曾云海綠”。此句出,不但拓展了這闋詞的歷史縱深,而且由所“見”轉向所“思”,為下闋抒情完成造勢。
下闋,“彈指三十八年”,同《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但二句合一,用字更省。“人間變了”,是重回井岡山印象語。“變”出新景,“變”出新情,面對“人間”之“變”,詩人才自然地勾起“當時”(未變)回憶和今朝“豪情”。而這一切復雜形象,都借“猶記”的鎖鑰開啟。記憶之門后面,積聚了“三十八年”的生活,詩人不可能一一羅列重加展示。詩情醞釀后,他重點鉤沉出兩組畫面,一是“烽火”戰斗畫面,一是“明月”、“雞唱”畫面。取義或為:用戰斗犧牲結束黑夜,迎接黎明。
無形中,這首詞前后出現了兩種畫面。上闋,井岡山今日;下闋,井岡山昨天。今日畫面,在眼中;昨日畫面,在心中。一山兩景,虛實相映,彈指一揮,不能去矣!
上一篇:毛澤東《雜言詩·八連頌》鑒賞
下一篇:毛澤東《七律·洪都》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