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煙楓葉路,細雨蓼花時。
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
---文天祥
文天祥在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以前,過著一種被迫罷官、退歸文山的閑適生活,煙雨寒江非但沒能銷蝕他報效國家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挽狂瀾于既倒的信念。這首詩正是文天祥抒發雄心壯志的力作。
前四句描寫秋天景色,以一種疏淡自然的筆觸,巧妙地捕捉住大自然懷抱中最動人的鏡頭。
首聯寫近景。“淡煙楓葉路,細雨蓼花時。”隨著天色向晚,綴滿楓葉的路面籠罩在淡淡的輕煙之中,在如絲的細雨里蓼花開放得愈發嬌艷。“淡煙”、“細雨”,用得很有分寸,預示著秋夜愈來愈近,景色也漸漸迷蒙起來,只有染紅的楓葉和開著紅花的蓼藍還是那樣的引人注目,短短十字把具有濃淡之別的秋夜景色描繪得如此真切,既見巧思,又深得自然之妙。
頷聯寫遠景。“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作者以一種由遠及近,又由靜及動的藝術手法進一步表現秋夜的沉寂。“宿雁半江畫”,半江秋水,宿雁成群,這是靜景的勾勒。“寒蛩四壁詩”,秋氣清寒,蛩(蟋蟀)聲四壁,這是動景的描寫。這種動靜結合的描寫,相映成趣。“悲哉,秋之為氣也。”詩人當此之際,不禁慷慨悲歌,一抒胸中積愫,引發出下面四句。
頸聯觸景生情。“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緊承前四句,詩人筆鋒一轉,對自己即將進入不惑之年,反躬自問。“少年成老大”,是化用“少壯不努力,老大乃傷悲”(《文選·長歌行》)的古辭。文天祥二十一歲時,狀元及第,二十四歲入京為官,但因秉性剛正不阿,直言上疏,常常得罪權貴,罷官而去。這對一個要求根除弊端、整治朝綱,力圖保住半壁江山的有為之士,無疑是莫大的打擊,故而有“少年老大”的慨嘆。“吾道付逶迤”,緊接上句,喟然興嘆。儒家歷來以“行道”為己任,而要行道,就必須出仕。如今獨自一人,枯坐空山,又如何能把“吾道”付諸實施呢?“逶迤”,此處形容遙遙無期。但是,詩人志在報國,豈能就此甘休呢!
末聯意思直轉,詩情陡然振起。“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聞雞”是用劉琨、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晉書·祖逖傳》云:“(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曰: ‘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后以“聞雞”喻立志報國、習武不輟。“坐欲馳”,《莊子·養生主》: “夫且不止,是謂坐馳。”成玄英疏:“謂形坐而心馳。”這里謂詩人心緒不寧,神往著匡扶大業。最后兩句是全詩主旨所在,著意抒發詩人秋夜獨坐時的內心活動,率直地表示“丈夫壯氣須沖斗”(《生日和謝愛山長句》)的雄心和報效國家建立不朽勛業的抱負。可謂健筆縱橫,氣宇軒昂,真實地表現出詩人的品格和節操。
詩的前四句寫景繪色,后四句抒情言志。寫景時不刻意模山范水,而是淡墨渲染;抒情時辭真意切,直抒胸臆,忠肝義膽,歷歷可見。這種蒼茫渾厚的意境,不露雕琢痕跡而富有真情實感的表現手法,深得老杜五言律的神髓。
上一篇:周 密《野步》古詩鑒賞
下一篇:陳 起《夜過西湖》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