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題解】
據袁枚記載,李白游桃花潭是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當時涇州(今安徽涇縣)桃花潭村豪士汪倫得知李白欲來,便熱情寫信邀請他訪問桃花潭。信中說:“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應邀前往,汪倫這時才解釋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并無萬家酒店。”李白大笑。李白在桃花潭逗留數日,主人以桃花潭米酒款待之。詩人和汪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汪倫贈李白名馬八匹,官錦十端,并親自帶領村人為他送行。詩人即作《贈汪倫》絕句一首,表示致謝。后人為李白和汪倫的友誼,在青戈江邊建了踏歌古岸閣和太白樓等,以志紀念。
桃花潭,在安徽省涇縣西部。潭,深水池。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我李白乘上停泊在桃花潭里的船,剛剛要起航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傳來汪倫一行和著腳步節拍的歌聲。〕
第一層,描寫李白乘船即行未行汪倫踏歌送行的熱烈場景。詩句格調明快歡暢。
第一句,寫詩人行前瞬間的美好意象,格調是那樣的流暢自然,感情色彩是那樣的親切友好。詩人自呼其名,極為別致。將人名入詩并不少見,但用自己的名字入詩卻是新穎獨到的。在這特定的情景之中,將自己的名字入詩贈人,表現了詩人不居才傲人、平易近人的品格。李白在桃花潭逗留數日,飽覽了桃花潭的秀麗景色,暢飲了桃花潭的清醇美酒,和汪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光陰荏苒,只住幾天,詩人要告別桃花潭了。詩人登船,張開篷帆,將重新開始他的漫游生涯。“將欲行”,寫船將行未行,欲發未發的情狀,寫出了剎那間行人的情態,和內心悠悠不盡的情思。“李白乘舟將欲行”,明朗輕快,韻味極美。詩人生動地描繪出了自己鮮明的形象,使人探究尋覓“將欲行”而未行的畫外意象。
第二句,“忽聞”,寫出了李白歡欣鼓舞的情態。“踏歌聲”,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了送行的盛況。“忽聞”,形容歌聲來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極言歌聲的驟然而起;“忽聞”,又寫出了詩人不勝喜悅之情。“忽聞”和“將欲行”相銜接,“將欲行”時而“忽聞”,這里面有著詩人的欣喜情態,和專注傾聽的神氣。詩人的筆端激情奔放,所詠詩句如貫珠相連,節奏明快,音調響亮,給人一種清新明麗的美感。“踏歌聲”,并非一人,而是歌者一行,可見送行隊伍規模之大,詩人同村民情誼之深。汪倫給李白送行別具一格,一掃常人送別的凄凄慘慘之情,代之以熱烈昂揚的情調,使送行充滿了歡樂愉快的氣氛。從“踏歌聲”中,我們聽出了豪士汪倫的深情,映出了他激情滿懷昂首闊步踏地而歌的形象。同時,“踏歌聲”也寫出了汪倫為李白送行的自豪。這種送行方式,正說明汪倫是最了解李白的人,因而豪放的李白才與汪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忽聞”動地的“踏歌聲”,生動地描繪出了這種送別場面,將桃花潭人對詩人的深情,對詩人的敬佩,與詩人的惜別,這種種感情都含在豪邁的歌聲之中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縱然有千尺之深,但卻遠遠不如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第二層,用極度的夸張和貼切的比喻,深刻地寫出了和汪倫的情真意篤的友誼,具有濃厚的浪漫意味。
第三句,形容桃花潭水深為“千尺”,給下句“送我情”提供了貼切的喻體。“桃花潭”在青戈江邊,那兒溪水潺潺,清泉叮咚,翠竹婆娑,佳木蔥蘢,風光秀美。“潭”前冠以“桃花”,給人以美的聯想。“桃花”之“潭”,這名字也夠嬌美,惹人喜歡的。“桃花潭水”具有美好的內涵,給人以清冽、純凈、透明的直感。詩人李白是慕“桃花潭”美名而來,李白和汪倫的友情自然與桃花潭聯系在一起,并像桃花潭的“水”一樣凈潔,純真。“踏歌”,豪放瀟灑富有節奏感;“踏歌”,明快而又樂觀向上。凈潔純正的“桃花潭水”與熱情奔放的“踏歌”相應合,將李白與汪倫的情誼烘托得更純,更真,更美。“深千尺”,極言“桃花潭水”之深,強化了潭水美好的韻味,為結句提供了最貼切最富詩意的比擬形象。詩人取身居其上的“桃花潭水”入詩,俯拾即得,天然自成。好像深深的“桃花潭水”本身就是詩,這詩溶進了李白洋洋的情思,化進了豪士汪倫的深情。“深千尺”這重重的一筆,使結句文彩倍增。從取材的巧妙自然,足見李白超凡的藝術功力。
第四句,“不及”緊承“深千尺”,使“送我情”達到了熾熱的程度,深深地打動了讀者,使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詩人運用夸張和比喻的手法,使李白與汪倫的友情染上了濃濃的浪漫色彩,增強了感染力。李白逗留桃花潭數日,與村民坦率地交談,暢懷痛飲,盡情泛舟,流連于山光水色之間,其印象之深刻,其友情之純真,難以盡言。“送我情”的“送”,是指李白臨別桃花潭前的一剎那,因而“送”的“情”就更集中,更熾熱。“送我情”和“踏歌聲”相映照,踏地而歌動地驚天,送別的熱烈場面,高昂的情緒,盛況自見。這種送別的昂揚氣勢,有力地表達了友人間芬芳的情誼。“深千尺”不及“送我情”,是詩的點睛之筆,是詩之魂。“桃花潭”也并非“深千尺”,但概數“千”字卻增強了詩的親切感。藝術的夸張與比喻,都透著“誼”,溢著“情”。“深千尺”與“送我情”相比較,再加之“不及”的修飾,其“情”深不可測了。這里面,寓著友人雙方無限美好的祝愿。他們聚會只寥寥數日,但建立的情誼是“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所不及。地久天長情絲悠悠不斷,天涯海角心靈脈脈相承。這是何等感人的友誼!后人在青戈江邊建起了太白樓和踏歌古岸閣,可見李白光臨桃花潭以及與豪士汪倫的友情影響之深遠。
【綜述】
這首詩從汪倫“踏歌”送行,和詩人對“汪倫送我情”的贊嘆兩方面,譜寫了一曲友誼之歌,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格調歡快,高昂。雖是贈別,但毫無感傷情緒,一掃前人贈別詩的悲悲切切的情調。詩的后兩句,就地取喻,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極為自然貼切地詠贊了與汪倫情真意篤的友誼,具有濃厚的浪漫意味。李白將自己的名字入詩贈人,表現了詩人不居才傲人,平易近人,令人倍感親切。
上一篇:李白《望天門山》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李白《秋浦歌》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