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頭(左角右咠)(左角右咠),更深兄弟思。
實中有幺荷,拳如小兒手。
令我憶眾雛,迎門索梨棗。
蓮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臘毒,素食則懷慙。
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
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
吾家雙井塘,十里秋風香。
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
-----黃庭堅
元豐三年(1080),庭堅在吉州太和縣(在今江西,本作“泰和”)做知縣。四年,有事到虔州(今江西贛縣),即詩題所說的贛上,因吃蓮子而作此詩。
(左角右咠)(左角右咠),本指牛羊角集聚在一起,這里形容蓮子擠在一個蓮房,尖頭一一露在外邊。(注:原文字打不出來。)
開頭說:“蓮實大如指,分甘念母慈。”看到蓮子像手指大,就想到在家里時,母親分蓮子給他們吃,懷念母親的慈愛。吃蓮子時,是先拿到蓮房,即蓮蓬,一個蓮蓬里有好多蓮子,共占一房,頭露出在房外。“共房頭(左角右咠)(左角右咠),更深兄弟思。”看到一房里的許多蓮子,就想到一房里的眾多兄弟,也像蓮房里的蓮子那樣相處。《詩·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羊來,角相聚集,不斗,有和睦意。正像一房蓮子相處,因此加深對兄弟的懷念。“實中有么荷,拳如小兒手。”蓮子中間有蓮心,蓮心頭上有些拳曲,像小兒的手。“么荷”指蓮心。“令我念眾雛,近門索梨棗。”從小兒手就想到家里眾小兒,作者回家時,眾小兒在門口迎接,要梨棗吃。這是從看到蓮房、蓮子、蓮心,引起對母親、兄弟和眾雛的懷念。
接下來從自身的體會上說。“蓮心政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飡恐臘毒,素食則懷慚。”承上就蓮心說,蓮心正是苦的,“政”通“正”。吃苦的東西怎么能感到甜呢?“甘飡恐臘毒”,“飡同餐”,吃甜的怕有極毒。《國語·周語下》:“高位實疾顛,厚味實臘毒。”官位高的,實在很快會倒下來,味道厚的,實在有極毒。這里就自己的經歷說,吃甜的怕有毒,比方做大官拿重祿,貪圖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則懷慚”,做官不辦事吃白食,便感到慚愧。《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即白吃,白吃是可恥的。庭堅在做知縣,既不是高官,不拿重祿,又不白吃飯。在這里也表示了他的志節。
詩人然后又從另一角度發生感想。“蓮生于泥中,不與泥同調。”蓮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卻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潔的人能保持操守,像《史記·屈原傳》贊美屈原那樣,“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講到吃蓮子的多,知味的卻很少。這首詩主要是講他的食蓮而能知味,由于知味的少,這首詩寫出了很少人知道的東西。
最后跟開頭的“念母慈”呼應,想到“吾家雙井塘”,雙井在分寧縣(今江西修水),那里有池塘。“十里秋風香”,池塘里荷花盛開,在初秋時香聞十里。這里又跟開頭的“兄弟思”相應,“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同袍,《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袍,長衣。同袍本指友愛,這里當指兄弟。屈原《離騷》:“進不入以離尤(遇禍)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歸”,指懼禍而退歸。制芙蓉(荷花)裳,比喻保持高潔的情操。這里借用屈原的話,可見上文的“不與泥同調”也含有贊美屈原一塵不染的意思在內。
這首詩構思很新,寫出了前人未寫過的食蓮知味。他從食蓮子的分甘“念母慈”,從蓮房的共房多蓮子想到“兄弟思”,從蓮子心的“拳如小兒手”而“念眾雛”,這是因食蓮而起的對家人的懷念。再從蓮心苦引出食甘,比喻祿重的有害,素餐的懷慚,是入仕經歷的有感之言。再從蓮生淤泥而不染而生新的感受。這樣的食蓮知味,就是從“分甘”“食苦”中引出各種感想來。最后想到歸隱,效屈原的修吾初服,含蓄地表示進不免遇禍,還不如退歸,具有深切的感慨。
上一篇:張 耒《感春十三首(其一、其八)》古詩賞析
下一篇:王 令《感憤》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