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在詞史上,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詞橫放杰出,清曠雄奇,“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陸游《跋東坡七夕詞后》)。然而這樣的作品不多,就數量而言,大都比較婉約。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說:“東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詩,溢而作詞曲,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這兩種風格似乎都融合在這首詞中,它清婉雅麗,深篤超邁,具有一種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此詞上闋寫暮春景色與傷春情緒,然卻作曠達之語。這在一般的婉約詞或豪放詞中是看不到的。夫傷春與曠達,本是互不相關,甚至是相互對立的兩種感情,然而詞人卻通過一系列藝術形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它們統一起來。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是對立的統一。殘紅褪盡,青杏初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它給予人的藝術感染卻有幾分悲涼。二、三兩句則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自然隨之軒敞。晏殊《破陣子》云:“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此處“燕子飛時”一語,正點明了節序是在春社(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與起句所寫的景色恰相符合。燕子在村頭盤旋飛舞,給畫面帶來了盎然春意,增添了動態美。于是起句投下的悲涼陰影,似乎被沖淡了一些。“綠水人家”,寫環境的優美。這句中的“繞”一作“曉”,明人俞仲茅《爰園詞話》說:“余謂‘繞’字雖平,然是實境;‘曉’字無皈著。試通詠全章便見。”沈際飛也說:“合用‘繞’字,若‘曉’字,少著落。”但《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詞語》卻以為“曉”字好,與“繞”字相比,有“霄壤”之別。其實就詞意而言,“曉”字雖虛,僅能點明時間;“繞”字雖實,卻描繪了具體的形象,令人產生優美的聯想;而村上人家,綠水環抱,也于中可見。所以這個字萬萬改它不得。
“枝上”二句先一跌,后一揚,在跌宕騰挪之中,表現了深摯的感情,曠達的襟抱。“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但如果接連描寫,不用“燕子”二句穿插,則詞中的音調和感情將一直在低旋律上進行。現在把它分開來,便可以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里不是說枝上柳絮被吹得滿天飛揚,也不是說柳絮已被吹盡,而是說越吹越少。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見于言外。因此清人王士禛評曰:“‘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可見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今屬廣東省),一年深秋,命侍兒朝云歌此詞。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東坡問其故,回答說:“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東坡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詞林紀事》引《林下偶談》)這則故事,再一次證明了這兩句寫得多么深婉感人。
下闋寫人,“尤為奇情四溢”(《蓼園詞選》評)。如果說上闋是在寫景中寄托傷春之感,那么下闋則是通過人的關系、人的行動,表現對愛情以至整個人生的看法。“墻里秋千”,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于綠水之內,環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秋千。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是在蕩著秋千。在藝術描寫上有一個藏和露的關系。如果把墻里女子蕩秋千的歡樂場面寫得袒露無遺,勢必索然寡味。現在詞人只露出墻頭的秋千架,露出佳人的笑聲,而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一起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可以說,一堵圍墻,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姑娘們的笑聲,擋不住行人的感情。詞人(還有讀者)想象的翅膀,更可以飛越圍墻,創造出一個瑰麗的詩的境界。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自“花間”以來,寫女性的小詞,或寫其體態妖嬈、服飾華麗,或寫其相悅相思、離愁別恨;然而“類不出乎綺怨”。東坡此詞同樣是寫女性,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在詞史上是難能可貴的。從結構來看,下闋從第一句到第四句,詞意流走,一氣呵成,直到結尾,才作一停頓。誠如作者平時所說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其具體方法則是用的“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這樣就像火車之有掛鉤一般,車頭一動,后面的各節車廂便滾滾向前,不可遏止。
這首詞中充滿了矛盾:一是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二是情與情的矛盾,三是情與理的矛盾。而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這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極為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則又表現得頗為樂觀。這就反映出情與情的矛盾。“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詞人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是一致的,可是在現實中,詞人卻屢遭遷謫,此語僅足自慰而已。這種狀況在胸懷曠達的詞人來說能夠泰然處之,而侍兒朝云則不能忍受,所以她唱到這里就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下結“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歡笑,行人多情,結果是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煩惱頓生。俞陛云《宋詞選釋》評此段曰:“多情而實無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所云切中肯綮。詞人雖然寫的是感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仔細吟味的。
上一篇: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蝶戀花·燈火錢塘三五夜》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