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代
[定義] 建立于比喻基礎之上的喻體代本體的一種修辭方式。即先比喻,后用喻體代本體。
[例釋]
例1: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然而圓規(guī)很不平,顯示鄙夷的神色……圓規(guī)一面忿忿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魯迅《故鄉(xiāng)》)
例2:一個……男子……高叫:“蘆柴棒,去燒火!……”“蘆柴棒”著急地要將大鍋子里的稀飯燒滾……她十五六歲……手腳瘦得像蘆柴棒一樣,于是大家就拿“蘆柴棒”當了她的名字……就拿上面講到過的“蘆柴棒”來做個例子吧……“蘆柴棒”害了急性的重傷風而躺在床上了……(夏衍《包身工》)
例1“圓規(guī)”代楊二嫂,是先設喻,后文直接用喻體代本體;例2“蘆柴棒”代那個小包身工,依然建立于比喻基礎之上。此類修辭現象是借喻還是借代,向有爭議。我們認為可另立“喻代”,作為借喻和借代的交集概括。
[辨析1] 喻代與借代。都有“代”。區(qū)別是:
喻代建立在比喻的基礎之上,必須先比喻,后用喻體代本體;借代是借體直接代本體,只代不喻。
[辨析2] 喻代與借喻。都有“喻”。區(qū)別是:
(1)喻代是比喻后的名稱代換,喻體作為別名而存在,其比喻的色彩、意味減弱,含蓄表情成為關鍵;借喻是比喻的一種,它通過對喻體的表述代替本體形象的表現,使本體更具體、更生動,求形象、新鮮是其關鍵。
(2)借喻借體和本體須有相似性,不求相關性;喻代是設喻之后,喻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代稱”資格,建立了一種“關聯”(常以“綽號”形式出現)。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約喻」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語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