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男兒面似冰,出門噓氣玉蜺橫。
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見天心卻太平。
狂去詩渾夸俗句,醉余歌有過人聲。
燕然未勒胡雛在,不信吾無萬古名。
-----王 令
本詩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通過感憤言志,抒寫了詩人內(nèi)心的巨大抱負和強烈的報國愿望。一般地說,直抒胸臆的詩易失之淺露;本詩由于蘊蓄著一股深厚切至的愛國激情和踔厲奮發(fā)的精神力量,又憑借一腔逋峭雄直之氣噴涌而出,因此用筆雖然勁直,而用情則極為深沉。
首聯(lián)以奇肆的筆觸,勾勒了抑塞磊落、俊偉慷慨的自我形象。“二十男兒”,血氣方剛,按理說,應該是容光滿面,青春煥發(fā),正是大有作為的時候。現(xiàn)在詩人的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他形容枯槁,面色似冰。由此可以想見,貧困的處境給予詩人的折磨是多么無情!但他并沒有被壓倒。艱難的困境使他鍛煉出一種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氣;他沒有聽從于命運的擺布,胸中蓄積了一腔敢于抗爭的憤激之氣。“出門噓氣玉蜺橫”,生動地描繪了慷慨負氣的形象。曹植《七啟》形容上古俊杰之士:“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蜺。”王令化用此句,以見其抑郁之氣有如貫日之白虹,橫亙天際,則其德行之卓異,心胸之闊大,以及憤激之情的深切,概可想見。
頷聯(lián)承上抒寫了力圖有所作為的壯懷。出句是說,不甘虛度此生,要自強不息。他的志趣不在博取高官厚祿,而是為了修己及物,用王令自己的話來說,叫做“正己以待天下”(《答劉公著微之書》)。北宋中葉積貧積弱的局面已經(jīng)形成。朝廷對于遼國、西夏采取妥協(xié)政策,每年都要輸送大批財物給他們。這就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而結果卻并沒有換來太平。王令對此非常憤慨,曾說:“何哉二氏(指遼、西夏)日內(nèi)壞,不思刷去仍資存?”(《別老者王元之》)對句正是這種思想的表現(xiàn)。“天心”一詞,最早見于《古文尚書·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原指天的心意。后來也指君主的心意。孫緬《唐韻序》:“愧以上陳天心”可證。“待見天心”,包含著待見明主的意思。“卻”字在這里當返回講。“卻太平”三字見于韋莊《漢州》詩:“人心不似經(jīng)離亂,時運還應卻太平。”意即返回到太平盛世去。詩人希望獲見明主,以自己的才干張大國威。
一個二十歲的青年具此豪情壯志,自是難能可貴。但若才干、學識兩不相稱,便有大言欺人之嫌了,故頸聯(lián)復從自身的才學著筆:“狂去詩渾夸俗句,醉余歌有過人聲。”“狂”字是興酣落筆情狀的自我寫照。他自己曾謙虛地說:“狂搜得無奇,猛吐復自吮。”(《對月憶滿子權》)“去”字應作“來”講,屬于反訓。“渾”字之義,據(jù)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老去詩篇渾漫與”解之,應作“直”講(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渾漫與”,意即簡直是率意對付。王令此句正從杜句脫胎而來。全句是說,興來寫詩,簡直有夸俗之句。王令之詩,其同時代人王平甫已嘆為“天上語,非我曹所及”(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一引),后來劉克莊也說他“骨氣蒼老,識度高遠”(《后村詩話前集》)。以“夸俗”自詡,尤見其拔乎流俗、戛戛獨造的才情。“醉余”即酒醉之后。詩人壯志凌云而報國無門,心情憤激難平,所以難免要借酒澆愁;而酒入愁腸,百感交集。國步之艱難,政事之日非,己身之牢落,種種不堪一想而又不能不想的愁悶事、心酸事、不平事觸緒紛來,無法排遣,只能長歌當哭。所謂“過人聲”,不當理解為聲音的美妙動聽,而是說他的一腔感慨及夫憂國憂民之情,較之一般詩人更為深廣。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人的“過人”之聲,正是他的過人才學、過人抱負、過人識見的意象化的喻示。
尾聯(lián)以述志自勵作收:“燕然未勒胡雛在,不信吾無萬古名。”燕然,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jù)《后漢書·竇憲傳》記載,竇憲曾追北單于,登燕然山,勒石紀功而還。“燕然未勒”是說功業(yè)未就。以“胡雛”代指遼國與西夏,本于西晉王衍稱石勒為胡雛,帶有輕蔑之意,與朝廷的畏之如虎適成對照。詩人渴望投筆從戎,一奮英雄之氣,立功邊塞之外。結句以孑然一身、貧困潦倒之“吾”,而希求萬古不朽之“名”,沉著痛快地顯示了青年詩人敢作敢為的鮮明個性。當時朝廷對遼和西夏一味退讓,有識之士怵然傷心。結合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來看,王令希望通過勒石燕然來建立不朽的功名,實際上宣傳了一種主戰(zhàn)必勝的信念,表現(xiàn)了他的積極抗爭的態(tài)度。詩人另有《寄王正叔》詩云:“近嫌文字不足學,欲出簡札臨淵拋。”“安得鐵馬十數(shù)萬,少負弩矢加予腰。”“東西南北四問罪,使人不敢誣天驕。”與本詩并讀,有珠聯(lián)璧合、相映生輝之妙。
鄭燮說:“文章以沉著痛快為最。”“至若敷陳帝王之事業(yè),歌詠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賢之精義,描摹英杰之風猷,豈一言兩語所能了事?豈言外有言、味外取味者所能秉筆而快書乎?”(《鄭板橋集·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王令此詩的長處,正在“沉著痛快”。
上一篇:黃庭堅《贛上食蓮有感》古詩賞析
下一篇:黃 庶《怪石》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