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zhàn)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fā)。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陸 游
《關山月》,本為漢樂府橫吹曲名,這里是古題新用。
隆興元年(1163)宋軍在符離大敗之后,十一月,孝宗詔集廷臣,計議與金國講和的得失。旋即達成和議,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距朝廷下詔議和已近十五年了。朝廷文恬武嬉,不圖恢復,詩人撫事傷時,不能自已,寫下了這首沉痛感人的詩篇,時詩人年五十三。
詩的前幾句主要是描寫對與金議和所帶來的惡果。“戎”,本是中國古代對西方一種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這里是指女真族的金國。金國從滅遼、滅北宋之后,形成了與南宋對峙的局面,并不斷進攻南宋,攻占了大片土地。腐朽的南宋朝廷不僅不奮發(fā)圖強,收復失地,反而茍且偷安,屈膝求和。由于這一次的與金議和,所以,將軍不戰(zhàn),軍備松弛。戰(zhàn)馬久不臨陣,只好在馬廄中食肥老死;弓弦多年不用,也陳舊折斷;連那白天當炊具夜里作更鼓用的刁斗,也只好催促光陰飛度,別無他用。更有甚者,那些居于沉沉朱戶之內的朝廷大員,不顧國家安危,只知道及時行樂,歌舞升平。
然而,此時畢竟不是一個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臥榻之側,分明已讓他人酣睡;國門之外,金人虎視眈眈。雖然朝廷上下企圖偷安于東南的半壁河山,但中原遺民卻盼望恢復,戍邊壯士亟欲報國。在這首詩的后半部里,詩人表達的正是這些思想。在詩人看來,中原發(fā)生戰(zhàn)事,這并不稀奇,因為古已有之。但像現(xiàn)在這樣,讓外族幾十年來安然盤踞中原而不聞不問,聽憑他們繁子衍孫,世代相傳,真是千古罕見的事了。所以,應該整頓軍備,恢復失土。然而,縱把橫笛吹破,又有誰知壯士之心?月光照耀著那沙上的征人白骨,但如今朝廷不戰(zhàn),功業(yè)無成,他們是白白地失去了生命!中原遺民忍死含垢,南望王師,但朝廷并不打算恢復故地,他們的希望豈有實現(xiàn)之日?今宵該有多少遺民在傷心落淚啊!
這首《關山月》集中體現(xiàn)了陸游一生的政治主張。正如他的其他很多詩作一樣,這首詩也是以情取勝,以氣見長。初看起來,這首詩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佳句,但仔細一品味,便會發(fā)現(xiàn)它句句是血,聲聲是淚。它所抓的是一些典型的、觸目驚心的、令人憤慨的現(xiàn)象;它所表達的是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感情。由于此詩抓住了當時現(xiàn)實中的一些最反常的細節(jié)來加以描寫,并且以一股濃烈深沉的感情和意氣貫穿其中,使其渾然一體,不可句摘,故千百年來,人們只要一讀起它,便不禁要欷歔感嘆了。
上一篇:朱 熹《觀書有感二首》古詩賞析
下一篇:陸 游《歸次漢中境上》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