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 熹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先看第一首。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這景象就很喜人。“半畝方塘”,不算大,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景物描寫,這也是成功的。這兩句展示的形象本身,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朗。
這感性形象本身還蘊含著理性的東西,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半畝方塘”里的水很深很清,所以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就不能反映,或者不能準確的反映。詩人正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地挖掘,寫出了頗有“理趣”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渠”是個代詞,相當于“他”,這里代“方塘”。“清”,已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沒有到此為止,進而提出了一個問題:“方塘”為什么能夠這樣“清”?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方塘”本身,是無從找到答案的。詩人于是放開眼界,終于看到“源頭”,找到了答案: 就因為這“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后兩句,當然是講道理、發議論,朱熹雖是理學家,但這和“語錄講義”很不相同: 第一,這是對前兩句所描繪的感性形象的理性認識;第二,“清如許”和“源頭活水來”,又補充了前面所描繪的感性形象。因此,這是從客觀世界提煉出來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詩,而不是“哲學講義”。用古代詩論家的話說,它很有“理趣”,而無“理障”。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不斷輸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這就是這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及其思想意義。
再談第二首。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沖”也寫作“艨艟”,是古代的一種戰船。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像鴻毛那樣浮了起來。這兩句詩,也對客觀事物作了描寫,形象比較鮮明。但詩人的目的不在單純寫景,而是因“觀書有感”而聯想到這些景象,從而揭示一種哲理。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就是對這種哲理的揭示。當“蒙沖巨艦”因江水枯竭而擱淺的時候,多少人費力氣推,力氣都是枉費,哪能推動呢?可是嚴冬過盡,“春水”方“生”,形勢就一下子改變了,從前推也推不動的“蒙沖巨艦”,“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輕快!
蒙沖巨艦,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擱淺,才能輕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離開了這樣的必要條件,違反了它們在水上航行的規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發揮了人們的沖天干勁,也還是白費氣力。——這就是這首小詩的藝術形象所包含的客觀意義。作者的創作意圖未必完全如此,但我們作這樣的理解,并不違背詩意。
前一首,至今為人們所傳誦、所引用,是公認的好詩。后一首,似乎久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它同樣是好詩,能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別做在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而應為“蒙沖巨艦”的自在航行輸送一江春水。
上一篇:姜 夔《過德清二首》古詩賞析
下一篇:陸 游《關山月》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