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
----張耒
這是一首寫嵩山的詩,寫法很別致。詩人所見的對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現(xiàn)。“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無疑是此詩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這一句提前,讓嵩山一開始就露面,詩的意味不免索然。現(xiàn)在詩的首二句不是寫嵩山,而是從作者宦游失意寫起,“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讓人想到作者奔走風塵,在困頓和疲憊中,全賴青山使他的情懷有時能得到短暫的開豁。這樣,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給了人一種親切感,引起人們想見一見的愿望。在讀者產(chǎn)生這種心理后,照說青山該出現(xiàn)了。但第三句“日暮北風吹雨去”,仿佛又在期待中為人們拉開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從云層中聳現(xiàn)出來。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筆墨給它做了渲染準備,嵩山的出現(xiàn)便特別引人注目,能夠把人的興味調(diào)動和集中起來。并且又因有上面的一番交待,末句點出嵩山,又不至于意隨句盡,見其面貌即止,而是自然要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韻味和詩人得見嵩山后的一番情懷。
詩寫的對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現(xiàn)詩人自己。人們在精神上以什么作為慰藉,往往能見出志趣和品格。困頓于宦途,賴以豁情慰懷的是嵩山,那么詩人的情志也多少可以想見。同時山究竟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xiàn)在藝術(shù)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觀感情支配。“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辛棄疾《賀新郎》)這里有著主觀感情對象化的問題。此詩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語比較新奇,而且在詩人審美意識活動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氣質(zhì)與追求。中國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不正是常常留給后世以清瘦、清峻的印象嗎?如王維給孟浩然畫像,“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雖是寫嵩山,卻又是物我融而為一,體現(xiàn)了詩人感情的外化。讀了這首詩,嵩山的面貌,以及詩人的精神風貌,可能同時留在我們的印象里,不容易分得很清。
上一篇:張耒《春日書事》賞析
下一篇:周邦彥《春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