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清平樂
彈琴峽題壁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極天關塞云中,人隨落雁西風。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
詞譯
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如夢前生何處也,一曲心愁難寫……曾說,用一弦錦曲,寫盡綺麗,寫盡溫柔。寫盡前生的緣,寫盡今生的夢……可奈今生,早已忘卻錦曲的調子。任泠泠弦音,隨風飛去,舞作迷茫的幽嘆。
如夢的前朝繁華,如今再無尋處。唯有邊塞的西風,若似曾相識的笑顏。錦弦音,再斑斕時,你孤獨得都不是自己了。寂寞的心,一半高山,一半流水,只是琴韻早已不再悠揚。
評析
此篇為行役塞上之作。詞中抒發了關塞行役中的“邊愁”及作者的興亡之感。
詞作由泠泠水聲起興。“泠泠徹夜”,清越的流水聲,整夜響動不停。用“泠泠”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揚,自是十分精當。容若既是飽學之士,化用陸機《招隱詩》中的名句“山溜何泠泠,飛泉漱鳴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劉長卿曾作過一首《聽彈琴》詩,里面也有“泠泠”二字:“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可見這“泠泠”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聲。此處容若正是由潺潺的流水聲聯想到泠泠的琴聲,從而發出“誰是知音者”的疑問。
那容若為何又會因琴聲而發問“誰是知音者”呢?這里面有一個古老而清雅的故事。晉大夫俞伯牙,善樂,曾游泰山,觀滄海,感慨寄于琴內,奈何無人能會其意。一日,伯牙焚香撫琴。一樵夫立于旁側,久不離去。伯牙為之驚異,問曰:“知何曲否?”答曰:“孔子贊顏回。”伯牙聽罷,遂重撫一曲。樵夫曰:“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有高山流水之音。”伯牙為之嘆,此知我人也!遂與鐘子期結為摯交。翌年,伯牙聞子期卒。以頭搶地,絕琴斷弦,誓永不復鼓。人究其因,方知知音無覓也。顯然,此處容若由溪聲而琴聲,由琴聲之知音而人之知音,這一連串的聯想,都是據此高山流水的故事而來的。
“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看來,這鳴琴一樣的水聲勾起的還不僅僅是知音難覓的慨嘆,這前朝如夢、邊愁難寫的無端意緒、種種悲感,皆復雜地交織在一起。至此,整個上闋,都是從聽覺上引來的愁情落筆。
下闋轉而從視覺、從眼前景上進一步渲染這種愁情。“極天關塞云中”,關塞的形勢極其險要,似在極天,似在云中。“極天”言關塞之遠,“云中”謂關塞之險,皆出之于夸張之辭。這樣險要的邊關之地,自然是極其寥廓遼遠的。“人隨落雁西風”,獵獵西風之中,只有南回的北雁伴隨著羈旅邊關的漂泊之客。在上闋里,詞人說,“一曲邊愁難寫”,那么此時,在極天云中的關塞,而行軍中又伴隨著“落雁”和“西風”,這時候“邊愁”會如何?更到哪里去找知音者呢?
“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結尾二句,由辛棄疾《水龍吟·北固亭懷古》中詞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化出,自然渾成,表達了難以名狀的孤獨寂寞的情懷,深切感人。
上一篇:納蘭《清平樂·孤花片葉》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清平樂·麝煙深漾》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