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鄭文 【本書體例】
【原文】:
操吳戈兮被犀甲(1),車錯轂兮短兵接(2)。旌蔽日兮敵若云(3),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4),左驂殪兮右刃傷(5)。埋兩輪兮縶四馬(6),援玉枹兮擊鳴鼓(7)。天時懟兮威靈怒(8),嚴殺盡兮棄原野(9)。
出不入兮往不反(10),平原忽兮路超遠(11)。帶長劍兮挾秦弓(12),首身離兮心不懲(13)。
誠既勇兮又以武(14),終剛強兮不可凌(15)。身既死兮神以靈(16),魂魄毅兮為鬼雄(17)。
【鑒賞】:
《九歌》所祭的神,首篇是敵國的祖宗神,第二是虹霓之神,第三是雷神,第四、第五是湘水之神,第六是瘟疫之神,第七是郊媒之神,第八是河神,第九是山神,本篇則是祭陣亡將士的悼詞,前九篇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本篇則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歌頌偉大的愛國犧牲的壯烈戰士。它所反映的戰爭,是楚、宋兩國的戰爭,特別是懷王十一年楚國對宋國的戰爭。據前解《東皇太一》,知宋偃王于楚懷王十一年稱王,是年楚擊秦失敗,并失地三百里于宋。本篇正是此次楚宋戰爭時楚軍陣亡將士的祭悼之詞。
這篇悼詞,除了表彰將士為國捐軀,應當享受楚國朝野的祭祀,表示對陣亡將士的敬意,褒贊他們高貴的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以外,作品還借此抒發了作者的愛國熱忱,宣揚愛國主義的精神,以激發楚國人民的愛國意識。
全篇分兩段,四個內容。首十句為一段,寫死難者犧牲的過程,后八句為一段,是對死難者的頌贊。第一個內容前四句,寫激戰開始車戰之況。首句寫將士手執吳戈,身披犀甲,開赴戰場;接著兩軍相遇,車轂交錯,短兵相接,劍戈并舉;戰旗則如遮天蔽日,敵兵則如鳥云壓頂。即使敵眾我寡,在兩相對射的箭雨交墜之下,楚軍將士,仍然奮勇爭先,向前殺敵。第二個內容是次六句,寫楚軍在敵人包圍的情形下,拚死力戰。敵人挾其優勢兵力,突破了楚軍的陣地,沖散了楚軍的行列,竟致使楚軍左邊的驂馬死去,右邊的驂馬負傷,兵車的行動出現了困難,這就使楚軍陷入了極為不利之境。即使這樣,楚軍不是向后潰退,而是不顧指揮車的兩輪深深陷在泥土之中,四匹馬被絆著不能活動,仍然臨危不懼,上下一心,指揮官舉起堅定的鼓槌,猛擊著響鼓,激勵眾軍,英勇殺敵。這時天象變得特別惡劣,以至威嚴的天神也為之震怒。楚軍在鏖戰之后,被殘酷地殺盡了,他們的尸體被拋棄在原野之中。第三是“出不入兮往不反”四句,贊美楚軍雖然犧牲,絕無悔意。他們為了國家背井離鄉,既出而不入;他們為了國家越過平原,長途跋涉。其中有些人雖然死了腰間還帶著長劍,脅下還挾著秦弓,可見他們在戰死之前,還勇猛地與敵人拚搏,從敵人手中奪得武器。他們終于犧牲了,卻犧牲得多么壯烈!第四是對死者的贊頌。在這次戰役中,陣亡的全體將士既有勇敢的意志,又有高超的技藝,二者相對成文,既美其生前;“終剛強兮不可凌”,復頌其臨死不屈的精神于死后,以明祭祀之意。身既死而神以靈,則頌其為國捐軀而精神不殆,亦即贊其雖死而猶生。魂魄毅而為鬼雄,則頌其精神堅強,魂魄武毅,長為百鬼之雄,而致其欽仰之至誠。
本篇雖寫戰爭失敗,讀后不特無消極之感,反而可激發人們的愛國之忱,而興為國雪恥之念,對后世曾起相當大之影響。
上一篇:《園有桃》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國殤》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