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干(1091~1170),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祖籍長樂(今屬福建永泰)。堅決擁護李綱,為主戰派官員,后來李綱被黜,張元干亦受牽連,降職南歸。金人南渡后,他堅決抗金,誓不投降。胡銓因為上書主戰而被罷,他作詞送行,激怒了秦檜,被除去官職,落于獄中。善詩詞,早年多婉麗清秀之作,靖康之變后,詞風轉為慷慨悲壯,激昂雄渾,多寫故國之思。著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
賀新郎·寄李伯紀 ① 丞相
【原文】
曳杖危樓去。斗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云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誰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謾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風浩蕩,欲飛舉。
【注釋】
①李伯紀:即李綱。下文的“謫仙平章”指的也是他。
【譯文】
拖著手杖登上高樓,北斗星低垂,江面掀起萬頃波浪,月色流瀉在云煙迷漫的水邊汀洲。勁風掃盡浮云,還在怒吼,所以無法乘坐晚舟連夜飛渡。北面飛來的一群鴻雁,已經棲宿在蕭索的蘆草深處。心情惆悵,遙望山河,更覺得自己孤苦。人們此刻正在酣睡,鼾聲如鼓。有誰肯來陪我,在酒興中起舞?
從揚州倉皇逃出已有十年,好像做了一場噩夢。獨倚在寒氣漸重的高樓,為國而憂,恨不得一口氣吞沒驕橫的胡虜。我想手提三尺寶劍,親自殺死金人的統治者,不留下像昭君彈出琵琶怨語那樣的怨恨。空自嘆息寶劍暗淡無光,落滿了厚厚的灰塵。請你評論看看,是否可以歸隱苕溪,江邊垂釣?要乘著浩蕩的長風,高飛直上萬里!
【鑒賞】
這首詞寫于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當時宋金和議,大局已定。可重臣李綱不顧多次因上疏反對和議而遭到罷免,仍再次上疏,堅決反對議和。這首詞就是詞人聽聞李綱之舉后給李的寄詞,在詞中詞人表達了對李綱的支持,并且抒發了自己收復河山、殺敵報國的豪情壯志。
上片寫詞人登高遠眺,面對深夜的江景,發出知音難覓、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慨嘆。開篇六句,寫詞人登高遠望,滿目盡是凄涼之景,飽含對國家的憂思,詞人孤單的身影頗能給人震撼。“悵望”二句,借景抒情,景色凄清,心中更是抑郁,舉世皆醉唯我獨醒,這是怎樣深沉的感慨啊!這一句承上啟下,引出下文對李綱的思念。“誰伴我”兩句,從東晉祖逖和劉琨聞雞起舞的典故中化出,以抒自己殺敵報國的豪情壯志,以及苦無知音的寂寞情懷。
下片暗寫對朝廷屈辱和議的憤慨和斥責,詞人對李綱充滿敬仰,堅決站在李綱一邊。“十年”以下五句,直抒胸臆。首先借用杜牧詩句,表達對朝廷懦弱求和的抗議;然后又借傅介子斬樓蘭封侯之事,表明自己堅決抗金的立場;之后又用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發出對宋、金議和的嘆惋。“謾暗澀”一句,寫英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就像廢棄的寶劍會生銹一般,這是對朝廷罷免李綱等主戰派將領而發出的慨嘆,飽含抑郁憤慨之情。“喚取”兩句,把李綱比作“謫仙”李白,可見詞人對李綱的尊敬,詞人期盼李綱能堅持抗金,收復故國河山,建立一番蓋世功業,而不是像自己一樣歸隱避世,郁郁終老。最后兩句“風浩蕩,欲飛舉”,猛然一振,激情四溢,這是詞人深切的愛國情懷所致,同時也是對以李綱為首的抗戰派將士的殷切勉勵。
這首詞豪邁峭拔,慷慨陳詞,巧用歷史典故,暗寓愛國深情,含蓄蘊藉,讀之令人拍案。這首詞和之前的那首《賀新郎》雙雙被評為詞人的扛鼎之作,備受人們推崇。
上一篇:張元干《蘭陵王·春恨》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