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辛棄疾舉義南歸宋室十年間,一直投閑置散,不得一遂報國之愿,在建康通判任上,年方而立的他是很苦悶的。城西有賞心亭下臨秦淮,與白鷺亭相連,以扼淮口,乃金陵設險之地。在秋高氣爽的黃昏登高北望,令人感慨無端,心兵大起。建康所在的長江中下游戰國時屬楚國,亭上縱目首先感受到的是楚天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東去消逝在天的盡頭。首句先點“楚天”“清秋”,然后有意識將“天”“秋”二字重復一次,這是染筆:“水隨天去秋無際”,詞人筆下景色是展開的、擴張的,將興起浩茫的心事——“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這是典型的倒裝句法,意為:放望遠山,其狀如玉簪螺髻,可惜此刻只獻愁供恨,引起我滿臉煩惱,又焉能“賞心”!“獻愁供恨”固然是擬人的手法,“玉簪螺髻”何嘗又不是如此,而且儼然把河山比成紅妝素裹的佳麗,與詞尾的“紅巾翠袖”遙相映帶。聯系蘇東坡《念奴嬌》里的“小喬初嫁”、毛澤東《沁園春》里的“江山多嬌”,可悟壯詞攝取風韻之一法。以下七句從“落日樓頭”直貫到煞拍,如在散文只是一句,即“(在)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無人會(其)登臨意”,中間著不得句號。然而“江南游子”這一最不能頓斷的地方,按律恰恰是押韻斷句的關紐所在,這樣的處理,使得歌者到此雖然照例換氣,聽眾卻斂聲屏息靜候其下文,直到把“無人會,登臨意”唱完,懸念才松放下來,感到十分夠味。這種在散文為常的寫法,一到詞中就變成大膽的創舉和精采的奇筆。“以文為詞”的奧妙,正要從此中去體會。詞中的“江南游子”當然不是別人,而是辛棄疾本人,一個從淪陷區南下的義勇軍將領,此刻他的情懷,應比王粲登樓激烈十倍。吳鉤本是殺敵武器,卻閑置腰間,抽出來看看,引出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惱。據《澠水燕談錄》載,劉孟節其人落落寡合,胸中郁結,常吁唏獨語,或用手拍欄,以求發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二句寓強烈的思想感情于平淡的敘寫筆墨,耐人玩味。“無人會,登臨意”寫出了作者的一顆愛國心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苦悶。
雖有一官半職,卻不能有所作為,是從來志士最難堪的處境,倦宦之心多由此而生。《晉書》傳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時,因秋風起而想到家鄉蘇州土特產菰菜莼羹鱸膾等,便拂袖棄官而歸。眼下正是秋風勁吹時候,詞人不免也有棄官歸去的念頭,然北方的家園回得去嗎?“休說”云云,意味是十分痛楚的。就算是歸得去吧,自己又能夠拋棄國是而不問,甘心作個求田問舍的凡夫俗子嗎?那可是要招豪杰白眼的。《三國志》去看望陳登,陳對許冷淡,讓他睡下床,而自己踞上床。許汜一直耿耿于懷,劉備知道了教訓他說:今天下大亂,君有國士之名而求田問舍,言無可采,如換了我,就讓你睡地下,我自己臥百尺樓上。辛棄疾詞多用三國事以譬時局,劉備孫權都是他景仰的英雄,此詞中用許汜事表明自己不能心安理得地歸隱,怕遭到來自劉備那樣的搶白,具有很強的責任心。歸去既不忍,留下又無用,雖然尚屬壯年,但深恐歲月虛擲,時不我待。《世說新語》載桓溫北伐過金城,見昔日手種柳樹已粗數圍,不禁嘆息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詞語用其上句,意則兼有下句。這樣無可奈何,即使是對酒當歌,也未必能取暢于懷。“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到底也有英雄氣短的時候。“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詞的結句忽出旖旎字面,莫非詞人頹唐到要和柳七似地“且憑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么?須知這止是氣短的話。從別一面說,要解釋男子漢感情的郁結,一百個男朋友,有時真不如一個好女人,又并非一味兒女情長也。
《水龍吟》在慢詞調中很有特色,除上下片發端為長句,一般以四字句為主,三句一群,煞拍的一韻以一字領起,末句作“上一下三”結構,以見拗折,語調頗具文趣,故稼軒樂用之。
上一篇:青玉案·元夕
下一篇:辛棄疾《摸魚兒》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