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其二
北山種松柏,南山種蒺藜。
出入雖同趣,所向各有宜 ① 。
孔丘貴仁義,老氏好無為。
我心若虛空,此道將安施。
暫過伊闕間,晼晚三伏時。
高閣入云中,芙蓉滿清池。
要自非我室,還望南山陲。
【校】
①向,一作“尚”。
【注】
蒺藜: 郭璞《爾雅》注:“蒺藜,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
無為: 《老子》:“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伊闕: 《水經注》:“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焉。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女寬守闕塞’是也。陸機云:‘洛有四闕,斯其一焉。東巖西嶺,并鐫石開軒,高甍架峰。西側靈巖下,泉流東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賦》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聰’也。”《元和郡縣志》:“河南府有伊闕縣,北至府七十里。伊闕山在縣北四十五里。”
晼晚: 《楚辭》:“白日晼晚其將入兮。”潘岳《懷舊賦》:“日晼晚而將暮。”李周翰注:“晼晚,日落貌。”
三伏: 《初學記》:“《陰陽書》曰:從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終伏,謂之三伏。”
上一篇:王維《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其一》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 其三》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