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書北臺壁二首①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②。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
試掃北臺看馬耳③,未隨埋沒有雙尖。
城關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④。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云有幾家。
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⑤。
①熙寧七年(1074)九月,蘇軾以太常博士直史館權知密州,罷杭州通判任。十一月到密州(今山東諸城),十二月題詩于北臺。臺在密州北,因城而建,次年蘇軾加以修葺,改名超然臺,蘇轍為之作記,自亦常有詩詞詠及此臺。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一:“觀此雪詩,亦冠絕古今矣。雖王荊公(安石)亦心服,屢和不已,終不能壓倒。”
②堆鹽:形容大雪成堆。相傳東晉謝安之侄謝朗(小字胡兒)詠雪有句云:“撒鹽空中差可擬。”(見《世說新語·言語》)
③馬耳:山名,在密州城南。因雙峰聳峙如馬耳,故名。
④“凍合”二句:相傳王安石釋云:“道家以兩肩為玉樓,以目為銀海。”見趙令疇《侯鯖錄》卷一,然不知出于何種道書。其實這是寫景而已,正如袁枚《隨園詩話》卷一所云:“東坡雪詩用銀海玉樓,不過言雪之白,用銀玉字樣襯托之,亦詩家常事。”
⑤劉叉:唐代詩人,《新唐書》本傳稱其“作《冰柱》、《雪車》二詩,出盧仝、孟郊右”。
上一篇:蘇軾《單同年求德興俞氏聚遠樓詩三首(選一首)》注解
下一篇:蘇軾《送春》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