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殷晉安別并序
【原文】
殷[1]先作晉安南府長史掾,因居潯陽。后作太尉參軍,移家東下,作此以贈。
游好非久長[2],一遇盡殷勤。信宿[3]酬[4]清話,益復知為親。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5]鄰。負杖肆游從,淹留[6]忘宵晨。語默[7]自殊勢,亦知當乖分。未謂事已及,興言在茲春。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8]。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脫有經過便,念來存[9]故人。
【注釋】
[1]殷:指殷景仁,作者好友。
[2]游好非久長:交游甚篤,但不長久。
[3]信宿:一宿叫宿,再宿叫信。
[4]酬:交流。
[5]少時:短期。
[6]淹留:久留。
[7]語默:見《周易·系辭》:“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語或默。”語,顯達,默,不顯達。
[8]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遠隔千山萬水,難以盡情地談笑。
[9]存:看望。
【譯文】
殷景仁起初在晉安郡南府任長史掾,因而一度在潯陽定居。后來做太尉參軍,舉家東遷,我作這首詩贈送給他。
我們相交時間不長,一見如故。相信成宿的清談,更加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去年我搬家到了南村,我們曾做了短時間的鄰居。拄著拐杖到處相伴游玩,長久相隨,竟忘了時辰。然而出仕與隱居畢竟不同,我也知道我們早晚會分開。不料別離已經到來,據說就在今年的春天。飄飄搖搖西來的清風,悠悠遠遠東去的白云。遠隔千山萬水,我們難以盡情談笑。良才并不埋沒世間,而江湖隱居者多貧賤。倘使有事行經此地,不要忘了來看看老朋友。
【賞析】
詩中有“去歲家南里”的句子,作者搬到南村時間約為公元411年,因而推斷這首詩可能作于411年或之后。劉裕在做太尉乃至宋王時期,南北征戰,為東晉及后來的南朝收復大片疆土,殷景仁東去為劉裕做太尉參軍。作者也曾就職于劉裕麾下,所以這首詩有濃厚的期許之意。后世有學者憑“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乖分”而斷言這首詩有譏諷之意,其實未必。結合上下文的懇切之情,更能說明這一點。
“游好非久長,一遇盡殷勤”,開篇寫到兩人的友誼,并用“殷勤”兩個字表達。《宋書·殷景仁傳》如是評價他:“景仁少有大成之量,……(景仁)學不為文,敏有思致;口不談義,深達理體。”頗有訥于言而敏于行之風。“信宿酬清話,益復知為親”,相信成宿的清談,更加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整宿整宿地和人交流,可見二人精神見地極為相洽。
作者繼而回憶起兩人結識的緣由:“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鄰。”兩個人一個是隱居的名士,一個是能文能武的名臣,彼此相見恨晚,惺惺相惜。不僅如此,兩人還曾經“負杖肆游從,淹留忘宵晨”,到處相伴游玩,長久相隨,忘了時辰。
筆者想,“情深不壽”這個詞語不僅僅適用于愛情,也適用于友情。處事謹小慎微的殷景仁畢竟不是一個灑脫的生命,作者不無遺憾地感慨:“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乖分。”出仕與隱居畢竟不同,作者也知道他們早晚會分開,只是沒有想到別離會來得那么快。“未謂事已及,興言在茲春”,不料別離已然到來,據說就在今年的春天。作者在下文的豁達難掩此刻的難過與傷悲,再回顧上兩句“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乖分”,這里作者所寫的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分離,也表述著心靈上的漸行漸遠。作者的遺憾可能出于友人的別離,也可能出于政治立場的不同導致的復雜心情,畢竟,劉裕曾是詩人的上司,作者可能想讓殷景仁替自己完成未竟的“在我中晉,業融長沙”的事業。從另一方面講,作者對于當時可能已經顯露的劉裕篡晉的大勢表示失望。
下面是一句昂揚的轉折:“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云。”西來的清風,東去的白云,驟然拉開了讀者的眼界與視角,讓整個畫風為之舒緩乃至振作。這兩句詩不僅對仗,還從很宏大的角度敘述和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意。這讓筆者想到唐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者以“西來風”“東去云”為意象,表達了希望殷景仁能夠一帆風順的心情。不過,令作者感到惋惜的是,“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遠隔千山萬水,從此一別,再也不能傾心交流了。作者指的應該僅僅是空間上的距離。畢竟一個在京城建康,即今天的南京,而另一個在潯陽,大致在今天的九江。在古時候這幾乎是難以逾越的距離。不過作者畢竟是樂觀的,“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作者衷心地希望殷景仁得以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抱負。“脫有經過便,念來存故人”,如果方便的話,行經此地,不要忘了來看看老朋友。
全詩書寫作者與殷景仁一見如故的友情,再到兩人的分別,最后樂觀地想象兩人的重聚之日。全詩上下銜接完美,質樸天然,娓娓道來。尤其是那四句“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氣韻生動而開闊,其格局近乎《莊子》。
遺憾的是,《宋書·殷景仁傳》沒有提到陶淵明,而無論在《晉書·陶潛傳》,還是《宋書·隱逸傳》里關于陶淵明的部分,都沒有提及殷景仁,這可能很大程度上與兩人相交的時間有關,他們相交才不到一年。然而無論如何,還是有一首詩記敘兩人曾經深厚的友誼,或許在達觀如陶淵明者而言,這就足夠了。
上一篇: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