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約作于長慶二年(822)九月初三,作者赴杭途中。詩寫當天傍晚到夜幕降臨時分的江上風光。
先寫紅日西沉的江景。用一“道”不用一“輪”,就不是寫落日,而是寫落日在水面的浮光,象“鋪”在江面之上。故有“半江紅”的奇觀。而另外半江由于背陰或由于觀察角度的緣故,水色如同碧玉。“瑟瑟”本是一種碧色寶玉名稱。《唐書·于闐國傳》言德宗“求玉于于闐,得瑟瑟百斤。”借以代言綠色,不僅寫出水色透明的質(zhì)感,而且在字面上給人以寒意——抓住了九月江邊氣候的特點。當然,這“半江”與那“半江”,不是一刀切,而是動蕩參差,十分美妙壯觀。
后二句寫新月東升后的江景。時間發(fā)生了跳躍。“九月初三”,月屬上弦,形如“玉弓”。是下露的時候,在月下細圓發(fā)白而密集的粒粒露珠,又多么象剛剛出蚌的顆顆“真珠”。這玉弓般的月牙,與真珠般的露,是月夜最惹人注目的形象,寫出它們也就寫出了整個兒的月夜。這景象是澄徹、清涼的,在熱鬧耀眼的日落景象后出現(xiàn),尤為可愛,沁人心脾。
全詩寫江景富于變化,設(shè)喻精確華美,有明喻(露似真珠,月似弓),有借代(半江瑟瑟)。盛唐詩人寫景多意筆,象這樣精工細致的工筆畫還是新的消息。詩有三句純寫景,有一句卻是紀事兼抒情,這就是第三句。“九月初三夜”點出準確的季候、時間,“可憐”(可愛)二字則是抒發(fā)贊美之情。這一句用在上下聯(lián)交接處,造成一種時間推移感,使上下聯(lián)若斷若連。同時它是虛寫,與前后的三句實寫相濟,使全詩顯得空靈不板。
上一篇: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白居易《夜箏》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