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1143~1194),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原名汝能,后改為陳亮,字同甫,世稱龍川先生。孝宗時曾多次上書朝廷,反對和議,因觸怒當權(quán)者,三次被誣入獄,后歸家治學(xué)十年。于光宗紹熙四年(1193)策進士,提拔為第一,被授以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但還沒到任就身亡了。著有《龍川文集》和《龍川詞》。
水龍吟·春恨
【原文】
鬧花深處層樓,畫簾半卷東風(fēng)軟。春歸翠陌 ① ,平莎茸嫩 ② ,垂楊金淺。遲日催花,淡云閣雨,輕寒輕暖。恨芳菲 ③ 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
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金釵斗草,青絲勒馬,風(fēng)流云散。羅綬分香,翠綃封淚,幾多幽怨!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guī)聲斷。
【注釋】
①翠陌:翠綠的田野。
②平莎茸嫩:平鋪的嫩草,用茸嫩形容初春的草,貼切恰當。
③芳菲:春光明媚,百花盛開。
【譯文】
百花盛開的深處,有一座高樓;柔和的東風(fēng)吹過,畫簾半卷。春天將山路小徑染綠,平野上嫩綠的小草一望無際,垂柳依依,金黃一片。春日溫暖,催開了百花。云層淡薄,細雨綿綿,天氣忽寒忽暖。可惜了美好的景色,沒有人欣賞,全都交付給了鶯燕。
孤寂時,我登上高樓思念遠人,對著南樓詢問歸雁。想當初一起拔釵斗草,騎馬游玩,到如今如風(fēng)云般消散。分別時,她以香羅相贈,翠袖巾上沾滿了淚水,這其中飽含多少幽怨?正在黯然神傷之時,只見煙月迷離,耳邊傳來子規(guī)的悲啼聲,時續(xù)時斷。
【鑒賞】
這是一首婉約的抒情之作,通過春日登樓的感觸,表達了詞人思念中原失地的懷遠之情,不同于詞人以往雄放恣肆、慷慨豪邁風(fēng)格的詞作。
上片描寫迷人的春景,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愁緒。開篇的“鬧”字將花的情態(tài)烘托出來,也概說了春天之景。那漸長的春日,催促百花綻放;淡薄的云層,促使微雨暫收;這時的氣候最好,寒暖相宜。這些全是春回大地后的景色,本來最能引起人游玩的興致,但詞人將筆鋒一轉(zhuǎn),說“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緊扣“春恨”的主題,說明今朝因中原淪陷,縱使春色宜人也沒有人來賞玩。
下片通過寫男女的離情別緒表達對故國的懷念和悵恨之情。因孤寂而登高懷遠的主人公只能對著南樓詢問歸雁,可見其處境的孤苦。“金釵斗草”三句是對當年賞心樂事的回憶,可現(xiàn)在都沒了蹤影。“羅綬分香”三句寫主人公難忘別時之情,難止相思之淚,難排久別之怨。最后三句重又回歸現(xiàn)實,迷蒙的煙月,斷續(xù)的杜鵑啼鳴,這凄涼的春景更好地襯托了詞人孤寂銷魂的凄苦心境,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整首詞布局嚴謹、結(jié)構(gòu)巧妙,上下片看似無關(guān),實則相連,是一個有機整體,將詞人慷慨激昂的情感很好地表達了出來。
上一篇:《水調(diào)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賞析、寫作背景、作者表達情感解讀
下一篇: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