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泰戈爾故居
周而復(fù)
從加爾各答到和平村,完全是兩個世界。加爾各答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城市。現(xiàn)代化城市的各種音響,加爾各答應(yīng)有盡有,到處可以聽到喧囂的聲音。和平村則是另外一種景象:平靜和遼闊,平靜得像一池沒有漣漪的止水,遼闊到像看不見邊沿。天空的小鳥仿佛也知道這是一個平靜的村落,它們不啁啾,只是悄悄地飛過。
泰戈爾創(chuàng)辦的國際大學(xué)就在和平村里。在綠樹葉中有一座座深黃色的建筑物,大半是兩層樓房,也有平房,這是國際大學(xué)的各個學(xué)院。離中國學(xué)院不遠的地方,有一棵高大的七葉樹,國際大學(xué)的學(xué)生到畢業(yè)那年,臨走的時候,總要采一片七葉樹的葉子帶走,作為紀(jì)念。
順著七葉樹那條黃土的路走過去,迎面有個單獨的院落,兩旁是半人高的灌木,兩扇黑漆鐵門敞開著,這里面就是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故居。鐵門后面是一個大院子。穿過院子,一進大門,便是書室。
這書室很別致:四面的墻上全鋪著一人多高的席子,在席子的上端全是大小不一的玻璃框子,玻璃框子里陳列著泰戈爾晚年所繪的30多幅畫,有靜坐的人像,有沉思的人像,有風(fēng)景,有樹木花朵,有飛禽走獸,有印度風(fēng)格的建筑;有水彩畫,也有粉筆畫。畫室當(dāng)中鋪了一張波斯地毯,靠上面放了一張長椅,椅子上有四個腰枕。進門左邊是一個泰戈爾生前用的圖書目錄柜子,那上面有一瓶丁香花。進門側(cè)座當(dāng)中放著一張空的椅子,用紅方格的毯子蓋著。椅子前面有一張矮矮的小茶桌,上面有兩瓶紅的玫瑰花。整個書室顯得非常安靜和幽雅。
那椅子是一位叫維多利亞的西班牙的女子送給泰戈爾的。1924年,泰戈爾應(yīng)邀到秘魯去,參加他們從西班牙統(tǒng)治下取得獨立的一百周年紀(jì)念。中途因為生病沒有去成,由布魯塞爾回國了。維多利亞就在布魯塞爾送他那張椅子。椅子太大,搬不進船艙,只好把艙門打破,這才帶回印度,放在他的故居里。泰戈爾非常喜愛這張椅子,經(jīng)常坐在上面沉思、寫詩。
泰戈爾曾經(jīng)為這椅子寫了一首題名“空椅”的詩。現(xiàn)在這首詩就放在紅格子毯子上。
羅賓德拉那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于1861年5月6日生在印度孟加拉州的加爾各答。祖父是王子泰戈爾(Prince Dwarkanath Tagore),父親是戴溫德拉那特·泰戈爾(Devendranath Tagore),也是印度有名的詩人和哲學(xué)家。父親一共有子女10人,偉大詩人泰戈爾是其中最小的一個。
泰戈爾雖是貴族子弟,但他出生的時候家里已經(jīng)沒落了。他曾有一段回憶談到:“我們家的情形那時已經(jīng)很像窮人了。什么馬呀,車呀,只是名義上存在罷了。院子外面的一角,皂角樹下的鉛頂馬房里只有一輛馬車和一匹老馬。那時候我們穿的衣裳也極其簡單。腳上穿襪子是以后很久才有的事。當(dāng)我們可以超過了布拉節(jié)西瓦爾的菜單規(guī)定,早餐吃面包和香蕉葉子包取的黃油的時候,那在我看起簡直就是登了天。在舊時的豪華漸漸敗落的景況下,我們被訓(xùn)練得很容易安于一切了。”
他的童年是在加爾各答度過的,為了培養(yǎng)他,他家給他請了各種學(xué)科的教師來教他:尼爾卡瑪爾用孟加拉文教他算術(shù)、代數(shù)、幾何,連特先生教他自然科學(xué),“因明論師”赫蘭勃也來教他,此外他還讀梵文《文法啟蒙》和文學(xué)作品,從取材于史詩《羅摩衍那》故事的“悉多在森林”一直讀到“云音夜義被殺”……
家庭教師教了一些時候,家長便把他送到如泰戈爾自己所說的“制造讀書寫字的工廠”——學(xué)校去讀書,先是普通學(xué)校的低年級,后來從那兒送到狄克魯茲先生的孟加拉學(xué)院去,希望他在那兒學(xué)會幾句英文“以后才可見人”。他對于在學(xué)校里讀書沒有興趣,狄克魯茲先生說泰戈爾“這樣的學(xué)生來便不是為念書的,來到這世界上只是為的按月交學(xué)費而已”。但仍然要他念書,要他背熟梵文長篇敘事詩《鳩摩羅出世》,要他讀梵文劇《沙恭達羅》,要他翻譯莎士比亞的《馬克伯斯》……這樣比較自由地讀書,使他從讀書工廠里解放出來。
幼年他到了英國。他的二嫂在英國,他到英國后先住在二嫂家。以后入了倫敦大學(xué),跟摩勒先生學(xué)英國文學(xué)。摩勒先生的教授方法引起了他的興趣,他貪婪地翻閱著牛津大學(xué)出版的文學(xué)書籍,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現(xiàn)在我讓我自己做自己的先生了。”
他在倫敦大學(xué)只念了3個月。真正學(xué)到的一些知識還是靠他自己從接觸人的那方面來的。這以后,他曾經(jīng)訪問過中國、蘇聯(lián)、匈牙利等許多國家。他曾主持印度進步作家協(xié)會1939年的第二次大會。為了抗議帝國主義的罪行,他拒絕接受爵士稱號。他一生積極地參加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
他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了創(chuàng)作生活,向孟加拉各種報紙和刊物投稿。16歲那年他參加編輯《波羅蒂月刊》,17歲離開這個月刊編輯部到英國去了。從他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到他去世那年(1941年),這其間60多年泰戈爾經(jīng)常在創(chuàng)作,所接觸到的問題非常廣泛,幾乎關(guān)于政治、社會、哲學(xué)、宗教等方面都有,而文學(xué)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詩,有歌曲,有戲劇,有小說,還有論文,等等。到現(xiàn)在為止,他60多年勞動的成果還沒有一個完全的正確的統(tǒng)計。根據(jù)已有的泰戈爾作品書名表看,用孟加拉文寫的作品有128種之多。用英文寫的也有44種。但是他寫的歌曲,據(jù)印度朋友告訴我,至少在兩千首以上。我在印度訪問期間,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都聽到有人在唱他的歌曲,從最著名的歌唱家到一般勞動人民。
泰戈爾的音樂室就在他的書室后邊。現(xiàn)在這間屋子與其說是音樂室,還不如說是圖書室更妥當(dāng),因為兩邊擺滿了高高的書架,高高的書架上又擺滿了各種文學(xué)、哲學(xué)、社會問題方面的書。但是靠角落那兒的一架鋼琴馬上使我想起當(dāng)年泰戈爾在這間屋子里工作的情景。泰戈爾許多歌曲是在這間音樂室里寫的。
泰戈爾的侄女和兒媳婦在音樂室安排了印度茶點招待我們。
泰戈爾有一個兒子,已經(jīng)50多歲,是學(xué)工科的,曾經(jīng)擔(dān)任國際大學(xué)副校長,現(xiàn)在退休了。他的兒媳婦是位畫家。他的侄女是位音樂家。看上去,他的侄女也有五六十歲的樣子,穿著灰白色的沙里,頭上的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兩頰下陷,嘴上布滿了皺紋,步子遲緩,說話的聲音很低。她告訴我泰戈爾的著名的舞劇《夏瑪》是在這間音樂室里寫的,并且泰戈爾還親自在這間音樂室里看演員排練,修改自己的劇本,一直到他自己認為比較滿意了,才到外邊去上演。
詩和歌是姐妹,在泰戈爾來說,更是孿生的姐妹。泰戈爾許多詩是譜成曲子流傳開去的,而他的歌曲又擴大了他的詩的影響。
泰戈爾從小就喜愛音樂和詩。他的三哥的大女兒是精于印度歌曲的,她從小就學(xué)習(xí)音樂,上加爾各答著名貴族化女學(xué)校去學(xué)習(xí)西洋音樂,在毗濕紐教師那兒學(xué)印度音樂。泰戈爾在他三哥培養(yǎng)之下,也在學(xué)習(xí)唱歌。后來,更特別給泰戈爾請來一位著名樂師雅都帕萊特教他。泰戈爾很有歌唱的才能,白天里他只要聽別人唱幾遍,晚上就可以到媽媽身邊唱給她聽,叫媽媽大吃一驚。
在很小的時候,泰戈爾就受到詩的教養(yǎng)。每當(dāng)黃昏時分,他坐下聽布拉節(jié)西瓦爾念克里狄瓦斯的七章《羅摩衍那》,聽查杜濟唱孟加拉流行的民歌《班甲里》。他學(xué)著寫詩。當(dāng)他還在低年級的時候,大家就知道他會作詩,一直傳到哥文特校長的耳朵里去。校長要他寫詩,他寫了,念了,有人不相信這樣小小的年紀(jì)會寫詩,一定是偷來的。他有一次用“波亞斗”和“特利波底”詩體寫了一首詩,給阿確塞先生傳誦開去,大家都承認他確實有寫詩的才能。
而時間和作品也證明泰戈爾確確實實是印度一位偉大的詩人。
他的侄女一邊給我談著,一邊指點音樂室的圖畫和鋼琴。我知道她回憶到當(dāng)時泰戈爾在這間屋子工作情景,有點神往的樣子。
吃過茶點,她領(lǐng)我們走到后面的花園。當(dāng)時雖然是1955年1月19日,也就是說正是中國的冬季,可是花園里卻盛開著大朵的玫瑰和丁香,一陣陣濃郁香味迎面撲來。花園的甬道是用黃色的小石子鋪成的,花臺上有秩序地種著各色各樣的花,黃的、紅的、白的。順著甬道向左邊走去,那兒有一個小池,池子后面還有點小小的山石,山石上有尊泰戈爾的石像。池子四邊有日本式精巧玲瓏的小燈。緊靠這幽靜的園子有一幢房子,窗戶都叫帷子給遮蓋了,打開窗戶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園子里的一草一木和水里的樹影。這幢房子就是當(dāng)年泰戈爾的臥室,現(xiàn)在是他兒媳婦的書室。
她的侄女告訴我:泰戈爾喜歡住新的屋子。他們家里任何一幢新房屋落成,總得讓泰戈爾搬進去住一些時候,然后他又搬到另一幢房子里去。
從他的臥室墻邊過去,有一個較大的池子,斷斷續(xù)續(xù)的石塊在池子當(dāng)中鋪成一條小路。兩邊池子里靜靜地躺著粉紅色的睡蓮,西方落日的余暉映到池子里,幾乎要把整個池子的水都染紅了。池邊的綠樹的倒影,插在水里似的,靜靜地不動。藍湛湛的天空,朵朵白云在水上緩緩地移動。一切是這樣的平靜,一切是這樣的安詳,不要說聽不到車馬的聲音,連人聲也聽不見,歸鳥也仿佛知道這是詩人的故居,倦游回來悄悄地躲到窠里安眠去了。
池子右邊通向樹林,通向曠野,也是非常的寧靜。
我站池子旁邊,泰戈爾那些歌頌自然的詩句涌現(xiàn)在我的腦筋里:
啊,這些茉莉花,這些白的茉莉花!
仿佛記得我第一次雙手滿捧著這些茉莉花,這些白的茉莉花的時候。
我喜愛那日光,那天空,那綠色的大地;
我聽見那河水淙淙的流聲,在黑漆的午夜里傳過來;
秋天的夕陽,在荒原大路轉(zhuǎn)角處迎接我,如新婦揭起她的面紗迎接她的愛人。
但我想起孩提時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滿著甜蜜的回憶。
同時我想起他《海邊》那首詩:
孩子們在無邊的世界的海濱聚會。頭上是靜止的無限的天空,不寧的海波奔騰喧鬧。在無邊的世界的海濱,孩子們歡呼跳躍地聚會著。
他們用沙子蓋房屋,用空貝殼來游戲。他們把枯葉編成小船,微笑著把它們漂浮在深遠的海上。孩子在世界的海濱做著游戲……
一提到泰戈爾的名字,在一般讀者中間幾乎都喚起一種感覺,認為他是一位愛自然、愛孩子、愛神靈等等的詩人,或者說是“愛的詩人”,甚至有人以為讀了泰戈爾的詩作有出世之感。其實不然。不錯,在泰戈爾的許多詩篇里確實充滿了對自然、母子、神靈等等的熱愛,到處流露出對人類的愛情。他的作品里也有宗教色彩和對一些問題的不正確的看法。但是作為印度的偉大詩人,我認為首先因為他是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愛國主義的詩人,是追求美滿、幸福、自由的理想社會的詩人。這應(yīng)該是他的主要方面,而表現(xiàn)這方面的思想感情的作品也應(yīng)該是他的主要作品。
泰戈爾雖然出生于沒落的貴族家庭,但是他對于王子生活卻是厭惡的:“那穿起王子的衣袍和掛起珠寶項鏈的孩子,在游戲中他失去了一切的快樂;他的衣服絆著他的步履。……母親,這是毫無好處的,如你的華美的約束,使人和大地健康的塵土隔斷,把人進入日常生活的盛大集會的權(quán)利剝奪去了。”他想親近貧賤的人,他說:“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禮不能連到你歇足地方的深處——那最貧最賤最失所的人群中。”他甚而至于進一步說:“把禮贊和數(shù)珠撇在一邊罷!你在門窗緊閉幽暗的殿角里,向誰禮拜呢?睜開眼你看,上帝不在你們的面前!他在鋤著枯地的農(nóng)夫那里,在鑿石頭的筑路工人那里。太陽下,陰雨里,他和他們同在,衣袍上蒙著塵土。脫掉你的圣袍,甚至像他一樣的下到泥土里去罷!……從靜坐里走出來罷,丟開供養(yǎng)的香花!你的衣服污損了又何妨呢?去迎接他,在勞動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罷。”
在他的詩里常常可以看到對勞動人民的歌頌,他的創(chuàng)作的泉源主要是印度人民的生活,他用人民活生生的語言表現(xiàn)人民的生活,歌唱出人民的喜怒哀樂,歌唱出人民的希望和理想。他的詩是屬于印度人民的,印度人民熱愛他的詩篇不是偶然。
英國侵略印度有350年之久的歷史。1600年英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趁著莫臥兒王朝分崩離析的時候,進行大規(guī)模武裝掠奪。他們先后驅(qū)逐了葡萄牙、荷蘭和法國在印度的勢力,1757年奠定了獨霸印度的局面。據(jù)馬克思說:“根據(jù)一份呈報議會的報表,從1757年到1766年,東印度公司和它的職員讓印度人贈送了600萬鎊!在1769年到1770年間,英國人用囤積全部大米,不出駭人聽聞的高價就拒不出售的辦法,制造了一次饑荒。”。僅僅是這一次饑荒,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孟加拉就死掉一千萬人。
由于掠取了印度政權(quán)的英國資本家的巧取豪奪,印度變成了英國工業(yè)的市場和原料的供給基地。印度手工業(yè)被摧毀了,依靠農(nóng)業(yè)為生的人口增加,人民更陷于貧窮的境地。有位英印總督說:“這樣的貧乏,在商業(yè)史上,實難有其匹。印度棉織工人的白骨,把印度平原的土地都漂白了。”
19世紀(jì)初葉,印度許多地方發(fā)生了破產(chǎn)農(nóng)民的武裝起義。1859年印度農(nóng)民大起義,遭受到英軍殘暴的鎮(zhèn)壓和屠殺。英軍尼爾將軍下令:“凡手執(zhí)武器者處死;受傷者處死;不要活的俘虜。”泰晤士報則號召:“要一百座印度教寺的土地,來抵償一所被破壞的基督教會;要殘殺一千個起義者,來抵償一個被打的歐洲人,不要憐惜老人、婦女和小孩。”
這次印度農(nóng)民大起義一直到1859年4月里,才在英軍的暴力和封建地主的勾結(jié)之下鎮(zhèn)壓下來。
1858年11月1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宣布英國政府正式接收印度,印度就正式變成了英國的屬地。
從此以后,印度人民不斷地進行英勇的斗爭,終于在1947年8月15日取得了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開始生效,憲法規(guī)定印度為聯(lián)邦共和國。
泰戈爾出生的那一年(1861年)是印度農(nóng)民起義的第5年,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宣布英國正式接收印度的第4年,也就是印度被侵略亡國變?yōu)橛鴮俚氐牡?年。而泰戈爾死的那一年(1941年),是印度取得獨立的前6年,這就是說泰戈爾一生是在亡國的慘痛生活中度過的,是在英國黑暗的殖民統(tǒng)治中度過的。他要求人應(yīng)該像人一樣地生活,不應(yīng)該過著殖民地非人的奴隸生活。他在1896年發(fā)表的《茶泰利》詩集中就呼喊:
你有七千萬子孫,親愛的母親。但你只使他們成為生活在孟加拉土地上的生物,卻并沒有使他們變成人。
他要自由:
我只要自由,為希望自由我卻覺得羞愧。
詩人感到“房子黑暗寂寞”,他要燈火:
燈火,燈火在哪呢?用熊熊的渴望之火把它點上罷!雷聲在響,狂風(fēng)怒吼著穿過天空。夜像黑巖一般的黑。不要讓時間在黑暗中度過罷。用你的生命把愛的燈點上罷。
他詛咒黑暗,期待清晨:
清晨一定會來,黑暗也將消除,你的聲音將劃破天空從金泉中下注。
那時你的話語,要在我的每一鳥巢中生翼發(fā)聲,你的音樂,要在我林叢繁花中盛開怒放。
他大聲疾呼:
進入那自由的天國,我的父啊,讓我的國家覺醒起來罷。
他勇敢地用他的筆來參加爭取自由的斗爭,用詩表白他的戰(zhàn)斗意志:
從今起在世界上我將沒有畏懼,在我的一切奮斗中你將得到勝利。你留下死亡和我做伴,我將以我的生命給他加冕。我?guī)е愕膶殑頂財辔业牧b勒,在世界上我將沒有畏懼。
從今起我要拋棄一切瑣碎的裝飾。我心靈的主,我不再在一隅等待哭泣,也不再畏怯嬌羞。你已把你的劍給我佩帶。我不再要玩偶的裝飾品了!
我讀的泰戈爾的作品很少,他有些作品也沒有譯過來,但只從這些燃燒著斗爭火焰的詩句里,就知道他的詩是反映了印度人民對黑暗殖民統(tǒng)治斗爭的要求,是印度人民斗爭前進的聲音。這些詩表明他的一生是如何熱愛祖國、反抗黑暗統(tǒng)治和追求光明。
暮色籠罩了寧靜的花園。主人領(lǐng)我們從花園走到國際大學(xué)的露天禮堂。國際大學(xué)的教職員和學(xué)生在演出。
在夜空星光的閃耀下,我聚精會神地望著舞臺。
《夏瑪》是泰戈爾所寫的六部舞劇當(dāng)中的一部,取材于紀(jì)元前的尼泊爾佛教的一個故事:舞女夏瑪狂戀一個外國商人華則生,他因為買了一條寶石的項鏈,國王想要,華則生不給,于是懷寶逃亡。華則生被追緝,經(jīng)過舞宮,遇夏瑪,她請求官廳釋放她所愛的人。她得到答復(fù)是要放他出來必須有另外一個人來代替他領(lǐng)受死刑。這時,有一名叫武體亞的青年愛上夏瑪,為了獲得她的愛情,他愿意付出他的生命去替換華則生。華則生因而被釋放了,他和夏瑪坐船離開那個地方。他追問自己為什么能夠脫險,等他知道經(jīng)過情形,就大怒離開夏瑪而去。可是他還是忘不了夏瑪?shù)膼矍椋秩フ宜€是厭惡她。
泰戈爾的舞劇是企圖綜合印度各種舞蹈的技術(shù),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舞劇。從《夏瑪》這個舞劇里就可以看出許多特點:包括南印度的“加特加里”,東北印度的“莫尼甫里”,印度民間舞,以及錫蘭的“干笛”。這部舞劇表現(xiàn)出人的幸福不應(yīng)該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就我所讀過的一些泰戈爾的作品來看,詩人只是反映問題,提出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或者說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解決問題,比如說,他所理想的“自由的天國”吧。關(guān)于這,他有一段具體的描繪:
在那里,心是無畏的,頭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識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還沒有被狹小的國家的墻隔成片斷;
在那里,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著“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沒有沉沒在積習(xí)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靈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放寬的思想與行為——
進入那自由的天國,我的父啊,讓我的國家覺醒起來罷。
如何進入那自由的天國呢?答案就很渺茫。他曾經(jīng)相信廣泛地展開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建立彼此之間的了解,使所有的人都重視“人的價值”,來完成一種“世界文化”,那么,人類就可以逐漸進入“自由的天國”。他于1901年在和平村創(chuàng)辦了小學(xué),1920年創(chuàng)建了國際大學(xué),規(guī)定“不分性別、國籍、種族、信仰、階層或階級……宗教信仰或職業(yè)”,都可以到國際大學(xué)當(dāng)教員做學(xué)生,研究東方西方一切現(xiàn)代科學(xué)的成就。單靠“文化交流”就可以進入“自由的天國”嗎?當(dāng)然不能。他進一步去追求他的理想。他說:
我不知道那目的要更合理地分配財富的社會主義思想是否會有實現(xiàn)的一天,如果沒有,那上天的安排實在未免太殘忍了,而人也真是一種太不幸的生物。因為,如果在這世界上必須有苦難存在,那就讓它存在吧,但總應(yīng)該留下一線光明,至少留下一點可以瞭望到的可能性,以使人類中較高貴的一群能夠懷著希望進行不倦的戰(zhàn)斗,以減輕人世的苦難。
1930年泰戈爾訪問蘇聯(lián),他親眼看到的事實回答了他自己的疑問。他在蘇聯(lián)通信里說:“我所見到的都是奇跡,沒有一個國家能和它相比。”他在尋著理想的道路。
他熱愛人類,痛恨帝國主義;熱愛和平,痛恨戰(zhàn)爭;為了中國人民,他曾經(jīng)痛恨過日本帝國主義。陪我參觀泰戈爾故居的主人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1916年泰戈爾應(yīng)邀去日本東京講學(xué),受到日本政府和學(xué)校的熱烈歡迎。這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帝國主義趁機侵占中國的山東。泰戈爾當(dāng)時反對這種侵略行為,認為日本雖可能得到一個地方,但將失去一個朋友——中國。日本將要自食其果。這消息登在日本的報紙上。泰戈爾講學(xué)以后離開東京。沒有一個人歡送他。他走的時候的被冷落和他來的時候的熱烈歡迎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1937年泰戈爾又到了日本,他仍然重復(fù)這一段話。在他逝世之前病榻垂危的時候,他還不斷關(guān)懷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情況。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終于投降了。印度出席遠東軍事法庭審判戰(zhàn)犯的代表有一天收到一張舊的日文報紙,是一位日本人送來的,這就是登泰戈爾那段談話的報紙。泰戈爾的預(yù)言實現(xiàn):日本帝國主義自食其果了。
泰戈爾對中國人民有崇高的友誼和強烈的熱情。我們也是懷著這樣的友誼和熱情去訪問印度的。我們也帶著這樣的友誼和熱情去訪問泰戈爾的故居。
晚會散后,夜空滿天星斗。路過泰戈爾故居門前時,我又留戀地望了望夜色中的印度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的故居,然后才向包普車站走去。
1955年5月10日
原載《人民文學(xué)》1955年第7期
周而復(fù),作家
上一篇:論泰戈爾(摘錄)
下一篇:評泰戈爾在杭州上海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