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園(其一)①
城上斜陽畫角哀②,
沈園非復(fù)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③,
曾是驚鴻照影來④。
注釋
①“沈園”,故址在今浙江省紹興禹跡寺南。
②“畫角”,彩繪軍用號角。
③“傷心”句,據(jù)康熙《會稽縣志》卷一《疆域志·津梁》記載,紹興禹跡寺南沈園有羅漢橋,舊名春波橋。徐承烈《聽雨軒筆記》卷三也說俗名羅漢橋,橋額有“春波”二字。
④“驚鴻”,受驚的鴻雁,起飛翩然,以喻指女子體態(tài)輕盈多姿,典出曹植《洛神賦》。此指唐氏之美。
賞析
陸游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在沈園偶遇唐氏后,晚年曾兩次來到沈園,第一次是紹熙三年(1192),寫了一首七律;第二次是慶元五年(1199),寫下了兩首絕句。
第一首回憶沈園重逢之事,悲傷之情充溢字里行間。
首句“城上斜陽”,不僅點(diǎn)明時間是傍晚,而且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氛圍,作為全詩的背景。斜陽慘淡,給沈園涂上了一層悲涼的色彩。“哀”字是詩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當(dāng)時心境的折射。這一句造成了有聲有色的悲境,作為沈園的陪襯。
次句引出處于悲哀氛圍中的“沈園”。沈園原屬沈氏,后歸許氏,再改屬汪氏。陸游重游沈園時,“小園已三易其主”。今日不僅心上人早已作古,連景物也非復(fù)舊觀。詩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見。
后兩句寫詩人并不就此作罷,仍在尋找可以引起回憶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橋下春波綠”一如往日,感到似見故人。“驚鴻”源自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原是用來形容女子的姿態(tài)輕盈,這里用來稱代唐氏。詩人的眼前,仿佛又出現(xiàn)了唐氏那楚楚動人的音容笑貌。積淀在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愁緒一發(fā)不可止,而在詩人的筆下,卻如涓涓的小溪,細(xì)膩和緩之中,蘊(yùn)藏著回腸蕩氣的悲劇力量。
上一篇:陸游《水調(diào)歌頭》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下一篇:陸游《沈園(其二)》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