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九仙山
風流王謝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1]馀漢士[2],桃花流水失秦人[3]。
困眠一榻香凝帳,夢繞千巖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4]起,云峰缺處涌冰輪[5]。
【注釋】
[1]玉室金堂:比喻華美的道觀。出《晉書·許邁傳》。傳謂邁為丹陽人,入臨安西山,有在那里住下來的打算;他給友人王羲之之書云:“自山陰(今浙江紹興)南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
[2]馀漢士:謂無量院內尚豎立著左元放等得道之士的塑像。左元放為漢末人,以他為代表,故叫作漢士。
[3]秦人:出陶潛《桃花源記》。記渭武陵人得桃花源,遇居民“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故云秦人。此謂左元放、許邁等得道之士。
[4]客:蘇軾自謂。
[5]冰輪:月亮。
【譯文】
風度翩翩的王、謝可稱得上古仙式的游山人,一旦離開人間名山空聞一晃就是五百春。華美道觀留有漢時得道者的塑像,桃源仙境里可惜不聞秦人的音訊。夜晚困憊一下子倒在香氣繚繞的帳邊熟睡,恍惚中夢游高山峻嶺感到寒氣逼人。夜半夢中突然被無量院的老僧喚醒,只見云峰缺口涌出清冷如冰的圓月一輪。
【解析】
這首詩蘇軾寫于熙寧六年(1073)。蘇軾自注:“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蘇軾詩集》引宋人注,九仙山在臨安縣西十二里,山有一個無量院,是東晉葛洪、許邁煉丹之地。蘇軾所住的地方就是無量院。
開頭二句敘述九仙本身,而以王、謝為代表。王、謝為出色的政治家,政事之暇,游賞九仙山這樣的勝跡,其風度遠高出世人,為當時和后世所景慕。稱作仙人,乃由于此。然王、謝去后,再無高人至此,蘇軾不禁惋惜山的寂寥和冷清。第三、四句敘尋訪九仙遺跡。其結果除去幾尊九仙塑像以外,別無它物,不免有失落之感。這兩句就九仙本身及九仙山風物點化,對仗工穩,語句優美,自然高妙。按照這個思路,作者似乎應該著眼于贊頌九仙,進而步他們的后塵入九仙山學道,但他沒有那樣做。后四句,蘇軾放下九仙。在蘇軾的心目中,九仙并沒有特殊重要的位置。蘇軾直抒胸臆,滿懷深情地寫出自己在九仙山的住宿生活,并熱情頌贊九仙山的自然奇觀。一種不羈之氣躍然紙上,令一般作家不可企及。清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帝)在《唐宋詩醇》中說此四句“磊砢妥帖”,清代評論家方東樹《昭昧詹言》說此四句“兀傲奇橫”,大約是這個意思。
上一篇:蘇軾《守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少年游(去年相送)》原文、注釋、譯文、賞析